汽车新国标留有空窗期,但安全不等人!车企整改岂能“卡点”?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4 04:32:03 阅读量:0

近日出台的汽车新国标对加速性能、机械门把手、电池安全等多项技术要求进行了重要修订。然而,政策实施前的时间空窗期却让消费者陷入两难:当下购车可能面临即将被淘汰的安全设计,而等待又非长久之计。

这一矛盾恰恰要求车企不应仅仅满足于在政策节点前"踩点"达标,而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实体按键恢复、加速逻辑优化等可立即改进项尽快落实,让消费者早日买到更安全、无安全缺陷的车。

01

除了百公里加速默认不小于5S,这些修改同样重要

汽车新国标留有空窗期,但安全不等人!车企整改岂能“卡点”?-1

近日,公安部与工信部相继推出了关于机动车的安全技术修订。此次修订不仅对传统燃油车,更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范,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新兴技术带来的新型安全隐患。

汽车新国标留有空窗期,但安全不等人!车企整改岂能“卡点”?-2

在加速性能管理方面,新规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默认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状态,主要针对部分电动车起步过猛导致的失控风险。这一预防性措施并非禁止高性能模式,而是通过设置兼顾效率与安全的默认状态,引导驾驶者形成更平顺的起步习惯,车主仍可通过切换驾驶模式获得更快的加速性能。

另一项引人注目的规定是机械门把手的强制配置。新规明确要求所有乘用车每个车门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确保在电子锁失效的极端情况下,车门仍能从内外开启,为事故逃生提供关键保障。

汽车新国标留有空窗期,但安全不等人!车企整改岂能“卡点”?-3

同时规定,当安全气囊展开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进一步为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安全领域,新规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车辆必须能够监测电池工作状态,并在发现热事件风险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车内人员。对于大型电动客车,更要求电池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为乘客留出宝贵的“黄金逃生时间”。

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规范。新规要求系统激活时必须持续监测驾驶人状态,至少采用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方式。

同时规定,当车速超过10km/h时,驾驶区前部显示装置应关闭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确保驾驶员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任务上。

针对电动车的特殊风险,新规引入了误踩踏板抑制功能要求,通过在静止、蠕行时检测并抑制误操作导致的动力输出,减少因紧张导致的冲撞事故。

此外,新国标还对“去物理按键”的设计潮流进行了规范,要求挡位、灯光、喇叭等关键功能必须配备实体按键,避免屏幕故障时的操作风险,也减少驾驶员分心。

对于流行的零重力座椅等创新配置,新规也明确了安全底线,要求主驾靠背角度不得大于35度,旋转座椅在行车过程必须向前,确保安全带能够提供有效保护。

02

不应卡点,车企应尽快打消消费者疑虑

纵观此次政策修订,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凸显了监管层面对行业技术迭代的迅速响应。

作为汽车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石性文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自1987年首次颁布以来,历经数次修订。与2017年版相隔约八年的本次更新,在汽车技术“代际”明显缩短的当下,其修订周期的加速既是对现实的顺应,也反映了监管思路的与时俱进。

政策快速更新带来双重影响。从积极层面看,它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催生的新型安全风险的高度重视,及时填补了监管空白。

政策制定者明确指出,2017版标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尤其在先进主被动安全技术应用及新能源汽车特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然而,新规的快速落地也给行业带来现实挑战。以征求意见稿为例,其拟在发布后仅6个月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修改、测试验证和生产流程调整的时间窗口相当有限。短期内满足所有新要求,无疑将对企业的工程实施能力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构成严峻考验。

面对这一态势,汽车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应对策略,从被动的、应对式的合规,转向主动的安全技术创新与前瞻性布局。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具备前瞻视野的头部企业已开始行动。例如,尽管电子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设计潮流,但一些新车型依然谨慎地保留了机械式门把手作为安全备份,这正体现了负责任的设计理念。

更进一步看,汽车企业不应仅仅满足于在政策节点前“踩点”达标。鉴于汽车产品直接关乎用户生命安全,企业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恢复关键功能实体按键、优化起步加速逻辑等技术难度不高的项目,应尽快在现有及新开发车型上落实。

而对于涉及底层架构、需要长期研发验证的复杂项目,如全面提升电池系统安全等级、精准标定误踩踏板抑制功能等,也需制定清晰路线图,投入资源全力推进。这种主动性,正是企业技术实力、质量管理水平与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

对消费者而言,在选购车辆时,除关注续航里程、智能功能等显性指标外,也应将车辆是否提前或全面满足最新安全标准作为重要考量依据。一个愿意在安全领域主动投入、超越最低合规要求的企业,通常更值得信赖。

综合来看,公安部与工信部此番新规的推出,是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引导。它既为行业设定了必须遵守的安全底线,有效遏制了为追求噱头而牺牲安全的设计倾向;也通过系列配套政策,持续推动企业进行能效提升与技术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