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号那天,日产汽车把横滨的总部办公楼卖哒,搞的是卖完再租回来的路子,这消息一出来,全球汽车圈都盯到看。这种“卖楼换钱救命”的搞法,刚好跟它2025财年上半年的财报对上了——净亏2219亿日元(人民币大概100多亿),去年同期还赚哒192亿日元,这跌幅简直是从坡上滚下来一样,也是五年来头一回上半年就亏成这样。还裁员2万人,关掉7家工厂,把产能压缩到250万辆,昔日日系三杰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本期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一、内部乱糟糟+战略晃悠悠,坑是自己挖的日产落到这步田地,不是一天两天搞出来的,是内部管理乱糟糟,加上外面行业变天,两坨事儿凑到一起才这样的。最显眼的就是管理层一直不稳定,导致战略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从戈恩那事儿闹出来之后,日产内部就没安生过,管事儿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做个决定磨磨蹭蹭。戈恩在的时候搞“铺摊子扩张”,留下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没解决,后面的管理层又在搞电动车还是继续搞燃油车之间摇摆不定——电动车方面,以前Leaf聆风攒下的好底子没接住,燃油车往混动升级的好时候也错过了。这种没个准主意的搞法,直接反映在车子上:到2025年,日产在咱们中国就只推了2款纯电动车,定价还死贵,根本卖不动;混动方面更不用提,跟丰田THS、本田i-MMD比起来,差得远,没人认。
二、新能源跟不上趟,全球市场打不赢了新能源转型跟不上趟,让它在全球市场上越打越输。其实日产是最早搞量产电动车的车企之一,以前靠Leaf聆风这款电动车,在全球卖得最好,拿过销冠的。可后来舍不得砸钱搞研发,电池容量、智能驾驶这些核心技术慢慢就落后哒。再看人家对手:特斯拉自己搞全套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搞得风生水起,一下就起来了;咱们中国的车企更厉害,又便宜又智能,一套组合拳就把市场抢了不少。有数据摆在那儿:日产全球销量从2021年的460万辆掉到2024年的335万辆,少卖哒27.2%;中国市场更惨,2024年只卖了69.6万辆,比去年少了12.2%,以前“日系三杰”的风光早就没影哒。
三、成本高得压不住,还遇外部瞎捣乱成本太高,加上外面环境捣乱,财务压力就更大了。日产一直有个毛病,固定成本高得吓人,旗下17家工厂大多开工率低得很,可设备折旧、工人工资这些钱一分都不能少。为了改这毛病,重组计划里说要在2026财年前砍掉2500亿日元的固定成本,上半年砍了800亿,但短时间内想不亏还是难。另外,美国调整关税,日产出口的成本一下就涨了不少,财报里说要是不算关税影响,其实能不赚不亏;再加上电池原材料价格忽高忽低、全球芯片不够用这些全行业的难题,成本根本压不下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不过话说回来,日产手里还是有能翻盘的本钱。现在它手里有2.2万亿日元的现金和等价物,加上2.3万亿日元没动过的贷款额度,转型的钱还是够扎实的。卖办公楼的钱会用来升级设备,而且签了20年的回租协议,正常运营肯定没问题。更重要的是,日产把中国市场当成了转型的关键,搞了个“在中国、为中国、卖全球”的策略,给国内的团队更多做主的权力,还把研发时间压缩到24个月,就是为了快点跟上市场节奏。要是能一门心思搞电动车和智能技术,把车子 lineup 优化好,再把成本降下来,这老车企还是有翻本的机会。
日产N7最低售价:11.9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9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3.2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3.28万起 | 2辆五、结语其实日产的难处,就是老车企在行业变天的时候都会碰到的问题——现在电动车、智能车都成了主流,要是战略上犹犹豫豫,内部还窝里斗,以前的优势肯定保不住。它“卖楼救命”看着是没办法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在表明要专心搞转型的态度。对全球汽车行业来说,不能总守着老路子不放,得有稳定的规划,管理要利落,还得一直搞创新,这样才能熬过大风浪重新起来。日产想缓过来肯定要花不少时间,

日产在全球市场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中国市场想再现风光基本不可能了,朋友们,您觉得呢?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