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第三的汽车品牌正在被中国市场“淘汰”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6 18:06:11 阅读量:0

2024年,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卖了32万辆车,市场份额掉到只剩1%,而十年前它们还占到8.8%的份额,如今连比亚迪一个月的销量都赶不上,北京现代的4S店从700多家减少到不到200家,光是在2020到2023这三年就关了300多家店,现在整个北京城里只剩下三四个门店,基本靠修车业务撑着,卖车的已经很少了。

他们打算走高端路线,推出了捷尼赛思这个品牌,2020年进入中国市场,结果三年下来,每辆车要投入71万元营销费用,比车价本身还要高,到了2023年底,韩国总部派人来查账,发现一件尴尬的事情——这三年里,没有一位员工购买自己公司的车,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连内部人员都不信任这个品牌。

问题出在决策太慢,离市场太远,中国市场变化很快,韩系车却要等韩国总部做决定,新车更新跟不上节奏,别人一个月推出两三款车,它一个月才推出一款,智能驾驶功能只装在顶配车上,普通消费者买不起,2024年在售的纯电动车只有“羿欧”这一款,还是十月份才上市的,混动车只有进口的帕里斯帝(图片|配置|询价),价格接近三十万,还不能享受新能源补贴。

消费者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低配车型连座椅加热功能都没有配备,而国产车的入门款就已经带有L2级辅助驾驶和大尺寸中控屏,在北京最繁华的商圈里,进口现代只剩一家门店,店里摆放的都是二十多万元的车,这些车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一位叫张平的车主提到,韩系车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便宜,其实是通过削减高配车型应有的配置来拉低售价,看起来划算,实际上是牺牲了使用体验换来的。

全球销量第三的汽车品牌正在被中国市场“淘汰”-1

日系车方面,丰田在上海车展上直接表明,今后中国的事务由中国工程师决定,日产也把研发任务交给本地团队,推出了铂智3X和N7这样更贴合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而韩系车依然坚持全球统一设计思路,不管中国用户的实际偏好、政策变化或技术趋势如何,它们只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

不过最近有了些变化,现代汽车中国公司在2025年11月把注册资本从2.43亿人民币增加到2.7亿美元,涨了大约百分之十一,业务范围也添上了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技术研发这块内容,虽然感觉像是画饼,但好歹有动作做出来了,那款叫“羿欧”的电动车上市后每天大概能卖出一台,占到展厅总销量的两三成,销售团队开始觉得有点希望,认为这事不是完全没戏。

说到底,韩系车的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应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迟缓、决策固执,中国市场已经转向新需求,用户口味更新了,技术路线也变了,韩系车却还在沿用十年前的策略,其他品牌早早推进本地化、智能化和电动化,韩系车却要等待总部批准,这种慢节奏下,别说重新崛起,就连维持现状都很难做到。

我自己觉得韩系车底子挺好,做工、质量、性价比以前都是优点,但现在要看谁更懂中国顾客,谁能更快跟上变化,光靠降价、打广告、说自己资格老,已经不够了,消费者很明白,你给的东西有没有用,他们马上就能看出来,要是连员工都不愿意买自己家的车,那外面的人怎么会相信这个品牌。

现在增加资金投入、拓展业务范围,算是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了一步,但计划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后续产品开发、价格制定和服务配套能不能跟上进度,市场变化很快,机会转瞬即逝,错过这次机会,下一次可能就遥遥无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