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德国百年企业格哈迪塑料技术公司的破产震动全球供应链。这家为奔驰生产三芒星车标的203年老店,巅峰时年营收超8000万欧元,却终因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原材料成本涨35%)、人力成本激增(通胀致涨18%),叠加奔驰新能源转型带来的车标订单骤降22%,最终资金链断裂。
这并非个例。2024年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已裁员5.33万人,博世、采埃孚等巨头纷纷收缩业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的火热: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122.4万辆,占全球70.4%的份额,比亚迪、蔚来等企业的海外扩张,带动动力电池相关配件订单同比增长67%。
说真的,现在做零部件销售还盯着“降价抢单”,就是在重蹈欧洲同行覆辙!格哈迪破产前曾降价15%保订单,却仍留不住客户——需求缩减时,低价只能换短期合作,撑不起长期生存。真正的破局关键,是抓准新需求而非陷入低价内卷。

国内车企需求早已转向新能源与出海:智能驾驶传感器、轻量化铝合金部件等产品供不应求;适配欧洲CE认证、东南亚TISI认证的充电接口配件,更随中国车企出海成“香饽饽”。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干法电极设备配套部件、硫化物电解质相关配件等新需求正在崛起。

做电池冷却组件的张老板对此深有体会。2023年他守着燃油车客户差点停产,后来转向新能源车企拓客,三个月订单翻两倍。他的秘诀很实在: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报告》筛选10家目标车企采购负责人,提前研究比亚迪、理想的技术路线图,定制适配其电池系统的冷却方案;通过行业峰会现场对接,针对有海外业务的车企,重点展示产品的国际认证与海外供货案例。
千万别觉得拓客难。多地政府推出“新能源供应链对接计划”,车企也急需靠谱供应商。核心问题不是没机会,而是是否愿意主动出击。那些守着燃油车老客户、靠降价苟活的销售,迟早被转型浪潮淘汰。
欧洲的寒冬正是中国商家的机遇。新能源转型中,需求从未消失,只是藏在车企出海计划与固态电池等技术升级里。机会永远留给主动拓客、精准对接的人。你所在的领域是智能驾驶配件,还是固态电池配套部件?评论区聊聊怎么抓细分风口!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