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 “十年学不会”!沃尔沃抱大腿搞供应链本土化, “低头” 求生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8:07 阅读量:0

全面“本土化”,正在成为新趋势。

本周,沃尔沃汽车首席财务官对外表示,后续新车将采用与大股东吉利集团旗下品牌车型搭载的相同软件,以及相应的硬件供应商,这是19亿美元成本缩减计划的关键举措。

打脸 “十年学不会”!沃尔沃抱大腿搞供应链本土化, “低头” 求生-1

此外,沃尔沃还计划将吉利品牌纳入全球制造业务,比如在斯洛伐克的新工厂,生产吉利集团旗下品牌车型。“共同采购,相同的供应商,并充分利用吉利的规模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吉利控股总销量295.3万辆,同比增长2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9.1万辆,同比增长68%,新能源渗透率54%,多项数字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沃尔沃汽车前三季度销量51.4万辆,新能源车型全球销量22.7万辆,新能源渗透率44%。目前,吉利控股旗下吉利、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都在强势布局出海。

打脸 “十年学不会”!沃尔沃抱大腿搞供应链本土化, “低头” 求生-2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以及智能电动早期车型,由于自主品牌在技术架构上落后于合资品牌,吉利部分中高端品牌(比如,领克、极氪)更多是平移沃尔沃的方案。比如,CEM车身电脑模块也是采用安波福在沃尔沃车型上的老方案。

但,往后看,中国技术正在反向输出。

此前,由于第二代SPA架构开发延期,沃尔沃纯电动SUV车型EX90的上市数次被推迟(至今还未在中国上市销售)。而海外市场即将推出的2026款EX90,升级的800V和英伟达Orin平台,也落后中国市场至少两年时间。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氪品牌车型已经在2023年推出高性能800V架构,今年更是在智驾平台全面升级英伟达Thor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9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仅为8.95万辆,同比下滑5.69%。而同期,极氪交付量已经增长至12.49万辆。

此外,按照贡献占比,今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新车交付量仅占沃尔沃全球销量的不到20%。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性价比。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交付均价仍高达40万元左右。比如,售价高达80万元的中大型MPV EM90,1-9月交付量仅为524辆;而同级别价位低至40万元的极氪009,交付量达到1.42万辆。

更关键的是,在核心的智能化功能部分,EM90更是全面落后,座舱仅仅配置了高通8155,辅助驾驶也没有激光雷达。相比而言,极氪009搭载了双8295+双NVIDIA DRIVE Orin。

揽胜最低售价:141.20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36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15万车友热议二手车4.75万起 | 1109辆

今年7月,继沃尔沃宣布全球裁员3000人后,中国区员工(主要涉及上海技术研发中心)也陆续收到裁员通知。此外,该公司去年取消了到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的目标。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中国区裁员集中在研发、工程等部门或许也和沃尔沃中国区部分电动化项目被砍掉有关,可能的考量是投资太大、开模太多。

一位沃尔沃员工坦言,这两年新上市的改款车型改动不大,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电动化转型放缓和产品更新节奏慢,也导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更为讽刺的是,2023年的上海车展,曾担任担任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的钦培吉,公开放狠话称,“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

4个月后,钦培吉离开沃尔沃。而三年后,沃尔沃正在尝试重新认知“中国市场”。相比而言,其他传统外资车企的供应链本土化进展已经在加速。

去年开始,大众集团陆续与小鹏汽车、地平线、华为等中国玩家达成合作,在下一代整车电子架构、智能舱驾等领域进行联合开发。此前,该公司同样因为MEB平台进展不及预期,新能源车型销量等问题,一度陷入困境。

按照计划,从2026年开始,大众基于中国市场开发的新平台车型将陆续上市。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面对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大众已全面加速“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落地。

本周,大众集团先后宣布与地平线联合开发芯片,并与小鹏汽车落地图灵AI芯片上车的项目计划,进一步落实从“生产本地化”迈向“核心技术研发本地化”战略部署。

此前,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大众CEA架构首次采用广通远驰AN762S-CN智能5G模组(基于MT8676平台),小鹏汽车负责整个板级方案的开发。同时,搭配的方案,还包括一款图灵AI芯片,可能是部署舱驾一体方案。

这意味着,作为合资品牌第一梯队,大众集团旗下大众品牌车型将在智能化“降本”层面引领市场。此前,该公司的两大目标是: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纯电车型降本40%。

此外,包括奔驰、宝马、日产、丰田等传统一线外资车企也都在陆续进入智能化+本地化的新时代。11月5日,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正式上市,首发搭载与Momenta合作研发的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就在今年9月,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Markus Schaefer)公开对外表示,正努力在价格战中降低成本。“我们正在与中国开发团队合作,以降低成本。”

事实上,过去几年时间,这些合资品牌在第一轮电动化市场争夺战中,就因为技术架构的落后、价格竞争力无法满足中国用户需求而大败。近两年,更是因为智能化的断代落后,让积累数十年的品牌“溢价”优势荡然无存。

2025年的中国车市,在整体稳定增长(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结构尤其是品牌竞争更加白热化,进一步加剧合资品牌的“自救”。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首发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品牌交付量数据显示,本田、奔驰、日产、大众、宝马、奥迪等传统一线合资品牌领跌市场,合计交付同比下滑接近6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