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新势力车市零跑登顶现象剖析与未来格局展望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3 12:45:01 阅读量:0

2025 年 10 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预计达 132 万辆,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 60%,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个快速扩容的市场中,新势力品牌表现尤为抢眼,其中零跑汽车以 70289 辆的交付量刷新纪录,成为首个月销突破 7 万辆的新势力品牌。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零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折射出新势力阵营内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市场整体格局观察

从整体市场格局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车市绝对的增长引擎。10 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量预计约 220 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达 60%,意味着每卖出 10 辆车就有 6 辆是新能源车型。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销量数字上,更反映在市场结构的深层变革中。

2025 年 10 月新势力车市零跑登顶现象剖析与未来格局展望-1

新势力阵营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分化特征。零跑以 7.03 万辆的成绩领跑第一梯队,鸿蒙智行紧随其后交付 6.82 万辆;第二梯队由小鹏(4.2 万辆)、蔚来(4.04 万辆)和小米(4 万辆 +)组成,形成稳定的 "4 万俱乐部";第三梯队则包括深蓝(3.68 万辆)、理想(3.18 万辆)等品牌,竞争同样激烈。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如极氪(6.16 万辆)、方程豹(3.1 万辆)等也表现亮眼,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传统品牌与新势力的市场界限正在逐步融合。比亚迪 10 月销量达 44.17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 90%;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分别达到 58% 和 42.8%。这种全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趋势,使得新势力品牌面临的不仅是内部竞争,更是与转型中的传统巨头的全面较量。

零跑登顶现象解析

零跑汽车 10 月的登顶并非偶然,而是其持续增长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这是零跑连续第八个月稳坐新势力销量榜首,且单月交付量从今年 3 月开始持续攀升,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曲线。70289 辆的交付成绩中,同比增长高达 84%,这一增速在头部新势力中处于领先位置。

产品矩阵的精准布局是零跑成功的关键。在 10 万级刚需市场,B10 车型自 4 月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达 5.6 万台,10 月单月销量破万,成为入门市场的明星产品;20 万级主流市场的 C 系列兼顾家用和智能需求,形成销量稳定器;而刚刚亮相的 30 万级豪华市场的 D19,则标志着零跑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完成了对主流价格区间的全覆盖。

渠道与产能的协同效应也不容忽视。零跑通过国际合作,迅速接入海外销售网络,海外市场贡献了可观销量。国内方面,随着产能瓶颈的逐步突破,零跑已具备月产 7 万辆以上的能力,为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这种 "国内 + 海外"、"高性价比 + 高端化" 的双轮驱动策略,让零跑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的增长路径。

主要新势力车企表现

鸿蒙智行 10 月表现突出:单月交付 68216 台,累计交付突破 100 万台,成为新势力中较快达成百万交付的企业,用时 43 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 39 万元的成交均价,这一水平已经超越了部分传统豪华品牌,充分体现了品牌的高端定位和市场认可度。其中智界品牌单月突破 1.2 万辆,显示出生态赋能下的品牌溢价能力。

小鹏汽车 10 月交付 42013 台,同比增长 76%,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超过 4 万台。MONA M03 成为销量支柱,10 月交付超 15000 台;P7 + 累计交付超过 8 万辆,连续近一年蝉联 15 万至 20 万元级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冠军。从累计数据看,2025 年 1-10 月小鹏累计交付 355209 台,同比增长 190%,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蔚来汽车 10 月交付 40397 台,同比增长 92.6%,首次突破 4 万辆大关。多品牌战略成效显著:乐道品牌交付 17342 台,首次超越蔚来主品牌;其中乐道 L90 单月交付 11722 台,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 33348 台,创纯电大型 SUV 交付纪录。这种多品牌协同效应,让蔚来在高端市场形成了立体竞争优势。

小米汽车延续强劲势头,10 月交付量持续超 40000 台,连续两个月突破 4 万辆大关。产能提升是小米增长的关键,多车型交付周期较原定计划进一步缩短,如 YU7 缩短 10 周。凭借 SU7 和 YU7 两款主力车型,小米已提前完成 10 万台全年交付目标,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优势逐渐显现。

零跑增长的核心要素

零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精准的性价比策略。在 8-15 万元的主力价格区间,零跑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实现了 "高配低价" 的产品竞争力。B 系列车型作为销量主力,正是凭借在同级别中突出的配置和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三四线城市和年轻消费群体市场。这种策略不仅扩大了用户基础,还形成了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单位成本。

海外市场拓展为零跑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2025 年 1-9 月,零跑在欧洲市场销量在中国品牌中排名第四,德国、法国、西班牙成为主要市场。针对欧洲市场特点,零跑重点推广增程车型,以适应当地充电设施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借助国际合作的渠道优势,快速实现了市场覆盖。这种海外拓展策略,让零跑在海外市场少走了很多弯路。

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是零跑保持竞争力的基础。尽管主打性价比,零跑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仍保持投入。最新发布的 D19 车型搭载了零跑自研的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和全域热管理技术,展现出向高端市场突破的技术实力。这种 "低端走量、高端树旗" 的产品组合,既保证了销量规模,又提升了品牌形象。

灵活的渠道策略也为零跑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撑。零跑采用 "直营 + 授权" 的混合模式,在核心城市建立直营店提升品牌形象,在三四线城市通过授权模式快速扩张。截至 2025 年 10 月,零跑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 800 家,覆盖了 95% 以上的地级市,这种高密度的渠道网络让零跑产品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

智能驾驶技术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小鹏凭借 XNGP 系统的持续迭代,在智能驾驶领域建立了差异化优势;华为赋能的鸿蒙智行则通过全场景智能生态吸引用户;零跑也在加快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和普及。随着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逐步开放,智能驾驶正从 "尝鲜配置" 变为 "核心卖点",技术领先者将获得更多市场溢价。

多品牌战略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蔚来通过多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区间,鸿蒙智行则通过多个品牌矩阵满足多样化需求。这种策略虽然能扩大市场覆盖,但也面临资源分散、品牌定位模糊的风险。未来,如何平衡多品牌发展与资源集中,将是考验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

用户需求呈现出 "两极化" 趋势。一方面,15 万元以下市场对价格敏感度依然很高,性价比仍是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30 万元以上市场对品牌、服务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愿意为差异化体验支付溢价。这种分化使得车企需要在产品组合上更加精准,避免 "一刀切" 的产品策略。

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日益重要。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车企的产能释放和成本控制。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优势在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零跑也在加快核心技术的自研步伐。未来,供应链的韧性将成为车企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能力。

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短期来看,新势力头部阵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跑虽然暂时领先,但鸿蒙智行凭借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和品牌溢价,有望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小鹏和蔚来则在各自优势领域持续深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小米凭借科技企业的流量和生态优势,增长潜力不容小觑。预计到 2025 年底,头部三强的月销量都有望突破 8 万辆,竞争将进入 "万辆级差" 的精细化阶段。

中期看,市场将呈现 "分层竞争" 格局。第一梯队将由 3-4 家年销量超 50 万辆的头部企业组成,它们将具备全市场覆盖能力和技术引领地位;第二梯队则由专注细分市场的品牌构成,如专注高端市场的蔚来、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等;第三梯队则是众多新兴品牌和传统车企转型品牌,它们将在特定区域或细分市场寻找生存空间。

长期来看,新势力品牌将面临与传统巨头的全面竞争。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成效显著,它们凭借制造经验、渠道网络和资金实力,正在快速缩小与新势力的差距。未来 3-5 年,新能源市场将不再有 "新势力" 与 "传统车企" 的明显界限,取而代之的是 "全方位竞争" 的市场格局。

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竞争的加剧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高性价比;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零跑 10 月的登顶,既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它标志着新势力竞争进入了新阶段,未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更加精彩,也更加残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