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三季度财报会议上,宝马向投资者透露,他们正在中国市场推动一系列战略调整。背后的原因很直接: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加上市场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
今年前三个季度,宝马在全球卖得还不错,总交付量比去年同期微增2.4%。欧美市场贡献显著——欧洲增长8.6%,美洲更是达到9.8%。但偏偏在中国,这家德国车企罕见地出现了0.4%的下滑。

有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的销量疲软和价格战,是导致宝马利润缩水的主要原因,影响程度超过五成。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帮助经销商渡过难关,宝马还不得不提供资金支持,这又进一步推高了运营成本。
仔细分析宝马的处境,三季度它在全球交付了58.83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增长8.8%。前九个月累计销量约180万辆,维持了小幅增长。
欧美市场的稳健表现,与中国市场的疲软形成了鲜明对比。

销量增长乏力。三季度宝马在中国卖出14.71万辆,同比微降0.4%。而截至9月底,今年在华累计销量仅为46.4万辆,同比下滑超过11%。这个数字让中国成为宝马全球主要市场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地区。

大幅降价伤了利润。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宝马不得不加入价格战。作为利润支柱的5系车型,部分版本终端售价一度降到26万元左右,直接进入了原本3系的价格区间。这种“以价换量”虽然短期内拉动了销量——比如5系在9月份重回9000辆水平,但却严重伤害了单車利润和品牌溢价能力。
被迫下调利润预期。中国市场的持续压力,让宝马在10月份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下调2025年全年利润预期。公司现在预计,全年税前利润将略低于去年水平,汽车业务的息税前利润率也从原来预估的5%-7%调低到5%-6%。
面对市场困境,宝马开始对中国业务进行一场“瘦身健身”式的调整。
优化渠道布局被放在首位。宝马已经开始重组经销商网络,具体做法是逐步关闭一些门店,同时把那些卖车能力较弱的网点转型成专门的售后服务中心。这项计划预计2026年中期完成,目的很明确:减轻经销商伙伴的经营压力,防止出现大规模“退网潮”。
人员结构调整也在同步推进。宝马确认将适度缩减中国区员工规模,主要方式是不再续签那些非核心岗位的临时合同员工。公司强调,这个决定是基于当前产能需求和成本结构做出的灵活安排。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今年3月,宝马还公开表示“中国区不会裁员”。如今态度转变,恰恰说明市场形势比预想中变化更快。
宝马还调低了下半年的销售目标,显示出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清醒认识。
虽然在中国市场遭遇逆风,宝马并没有放慢本土化脚步,反而在几个关键领域继续加码。
被寄予厚望的是“新世代”车型。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首款量产车iX3已于今年9月全球首发。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换代,它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都有显著突破。
这款车配备了全新纯电动平台、第六代电驱系统、800V高压架构和全景iDrive智能座舱等前沿技术。据了解,iX3在欧洲市场反响不错,“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下半年”。
在中国市场,这款车被宝马视为收复失地的关键武器。其国产版本将于2026年在沈阳工厂投产。公司正在认真研究中国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确保新车在价格上有足够的竞争力。
看看宝马的同级对手:奔驰全新纯电CLA起售价已降至24.9万元,奥迪E5 Sportback实际起售价更是低至22.59万元。业内普遍认为,后来者宝马iX3的定价很可能与这两家保持在同一区间。
本地研发也在加强。宝马在中国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专注智能驾驶、数字座舱和电动技术。这些中心不仅服务中国市场,还承担全球研发任务。
本土供应链建设同样在加速。通过与本地供应商合作,宝马既能缩短零部件采购周期,也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在价格战中保持竞争力。
iX3在欧洲的订单排到了2026年下半年,但这份热情能否在中国市场重现,还是未知数。
随着2026年国产iX3的临近,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反击战才刚刚开始。这家老牌豪华车企能否凭借新产品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