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下跌49%!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遇冷”,适配性或是突破口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21:39:48 阅读量:0

2025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遭遇显著下滑,多项关键数据凸显“遇冷”态势。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128万辆,而2025年1-4月出口量仅15.5万辆,较2024年同期锐减15万辆,同比暴跌49.2%;1-8月出口量27.3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5.9%。市场份额也从2024年预计的60%以上,降至2025年1-4月的约40%。

来源网络

回溯发展历程,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跨国车企撤出俄罗斯留下市场空缺,中国汽车迅速填补。2022年对俄出口16.3万辆,2023年同比增长457%至90.9万辆,2024年继续增长27%达115.8万台,且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份额超50%,其中奇瑞以20.4%的占有率位居第二,长城、吉利、长安分别为14.2%、12.3%、7%。但2025年局势反转,一季度出口整车9.9万辆,同比下跌44%,重现2009年因关税上涨导致的暴跌态势。

出口下跌49%!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遇冷”,适配性或是突破口-1

此次遇冷源于多重因素叠加。政策上,2024年底俄罗斯将进口汽车报废税提高70%-85%且逐年递增,吉利星越L(图片|配置|询价)终端售价因此暴涨22.5万卢布,涨幅22%;2025年7月起要求进口车辆通过本土OTTC认证,认证周期延至一年,单车成本增4000美元以上,还禁止多款中国卡车进入。经济层面,俄罗斯战时经济下通胀达10%,卢布波动,居民购买力下降,且汽车贷款年化利率约30%,抑制消费需求。市场端,国际品牌重返传闻让消费者观望,此前中国车企4-6个月的库存积压,叠加消费者转向二手车市场,加剧供需失衡。产品与服务上,部分车型未适应俄高寒环境,低温启动难、防锈差,且服务网络不完善,偏远地区维修难、配件滞后,影响口碑。

出口下跌49%!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遇冷”,适配性或是突破口-2

来源网络

出口下跌49%!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遇冷”,适配性或是突破口-3

中国汽车在俄市场的波动,本质是“短期填补”与“长期深耕”的必经考验。早期借助市场空缺实现的高增长,更多是机遇驱动,而非体系化竞争力的体现。当俄罗斯通过政策引导本土产业发展、消费者回归理性选择时,单纯依赖出口贸易的模式自然承压。

但这并非绝境,而是转型契机。俄罗斯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并未消失,只是从“饥不择食”转向“择优而选”。中国车企若能针对俄高寒环境优化车型,比如采用低温电瓶、强化车身防锈、改进空调系统,同时加强本地化生产以规避贸易壁垒,完善售后网络提升信任度,就能将挑战转化为优势。长城汽车已在俄图拉建厂,这种扎根当地的模式,正是突破当前困局的关键。

反观行业,此次遇冷也给中国汽车出海敲响警钟:靠政策红利和市场空缺的“赚快钱”时代已过,唯有构建“产品适配+本地化运营+品牌信任”的核心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

来源网络

“真正的出海,不是把车运过去,而是把根扎下去。”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经历,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试炼。它告诉我们,短期的销量增长或许能靠机遇,但长期的市场地位必须靠实力——靠对当地市场的深刻理解,靠对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打磨,靠从“贸易出口”到“本地经营”的思维转变。

未来,中国汽车能否在俄罗斯市场重拾增长?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此次转型窗口,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你认为中国汽车品牌要在俄罗斯站稳脚跟,最需要突破哪个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