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次级汽车贷款市场正经历一场严峻的违约危机。数据显示,次级借款人逾期至少60天的违约率已较2021年翻倍,攀升至6.43%,这一数值不仅创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第二高纪录,仅低于此前的阶段性峰值,收回率也飙升至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次级车贷市场的风险警报正式拉响。
多重压力叠加,违约率飙升背后的核心推手
次级车贷违约率的持续走高,本质是汽车消费成本高企与借款人财务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汽车消费端,成本压力正全面侵蚀车主的还款能力。近年来汽车价格大幅飙升,叠加高利率环境和持续的通胀压力,使得车主的月度还款额屡创新高。与此同时,用车成本也在同步上涨,8月汽车维修成本同比涨幅达15%,汽车保险年增长率接近5%,两项支出的涨幅均远超整体通胀水平,进一步加重了车主的经济负担。
而作为借款主体的次级借款人,本身就处于财务脆弱的状态。这类群体信用评分较低甚至无信用记录,不少人还存在多项贷款逾期的情况,抗风险能力极弱。市场分析指出,若未来美国就业市场恶化、出现大规模裁员,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将进一步下滑,车贷违约率可能迎来新一轮攀升。
危机初显:机构破产、信心受挫与投资风险升级
次级车贷市场的违约潮已开始引发连锁反应,对行业生态和市场预期造成显著冲击。
9月,美国最大的非银行次级车贷机构之一——三色控股(Tricolor)正式申请破产。这家年放贷规模超50亿美元的机构,其业务暴露出严重的行业乱象:大量贷款申请存在伪造收入证明、虚假车辆估值等问题,实际违约率已超过35%。作为次级车贷领域的头部玩家,三色控股的崩塌不仅凸显了行业风控的缺失,更揭开了“美国消费者需求强劲”的假象。
市场信心也因此遭受重创。此次危机再次凸显了美国K型经济分化的加剧——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赖高收入群体支撑,而占比不小的中低收入群体已显现出明显的消费力下滑。若高收入群体后续转向消费谨慎,美国经济面临的衰退风险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次级车贷市场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当前次级车贷资产端净损失率约为30%,若不考虑回收因素,实际违约率接近一半。一方面违约率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二手车价格下跌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双重压力下行业利差被不断压缩,投资风险显著增加。
与2008年次贷危机对比:系统性风险可控,但局部机会显现
尽管次级车贷市场危机四伏,但与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房地产次贷危机相比,其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核心差异在于资产存量规模:2008年危机的核心资产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存量高达10-12万亿美元,而当前汽车贷款支持证券(ABS)存量仅1-2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车贷ABS存量规模更小,对整体金融体系的冲击有限。
不过,局部市场的风险仍值得警惕。对于专门从事次级车贷业务的服务商而言,在逾期率持续上升、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其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市场也随之浮现出个股做空的潜在机会。
总体来看,美国次级车贷违约率的飙升既是消费成本压力累积的结果,也是经济分化下弱势群体财务状况的真实写照。尽管目前尚未构成系统性风险,但这一领域的危机已为美国经济敲响警钟,后续需持续关注就业市场变化与行业风险传导情况。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