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坐车:有人恶心想吐,有人毫无感觉?晕车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09:54:14 阅读量:0

周末全家去郊外玩,你坐在副驾上嚼着零食、看窗外的树往后跑,舒服得不行;可后排的妹妹才坐半小时,就脸色发白,抱着塑料袋吐得直皱眉。其实这种场景特别常见 —— 全球约 30% 的人都有过晕车经历,青少年和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你肯定也纳闷过:同样是坐车,为啥有的人晕得要命,有的人却一点事没有?

其实很多人以为 “晕车是因为车晃得太厉害”,这是个大误区!真正让我们晕的,不是 “晃” 本身,而是身体里的两个 “传感器” 给大脑传了矛盾的信号 —— 这才是晕车的关键。

咱们身体里有两个管 “平衡” 的帮手:一个是眼睛,它会观察周围环境,告诉大脑 “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动”;另一个藏在内耳里,像个装满液体的小迷宫,叫 “前庭器官”。这个 “小迷宫” 里藏着 3 个半规管和 2 个囊状结构,里面的液体(内淋巴液)哪怕只有 0.1 毫米的晃动,也能被它捕捉到,再通过神经传给大脑,让大脑知道身体在怎么动。

同样坐车:有人恶心想吐,有人毫无感觉?晕车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1

平时走路、跑步时,眼睛看到 “我们在向前走”,内耳也感受到 “身体在动”,两个信号一致,大脑就很清楚 “现在的状态很正常”。可一坐车就不一样了:如果像后排的妹妹那样盯着手机或低头看书,眼睛看到的是 “手机 / 书本没动”,就会告诉大脑 “我们没在动”;但内耳却能精准感知车的加速、转弯,哪怕车速只变化 5 公里 / 小时,它都能察觉,然后告诉大脑 “我们正在动”。

这下麻烦了!大脑同时收到 “没动” 和 “在动” 两个相反的信号,它就会懵:“不对啊,这情况不正常,难道是身体中毒了?” 于是大脑就会启动 “自救模式”,让身体恶心、呕吐,想把 “毒素” 排出去 —— 这就是晕车时又晕又吐的原因。有研究发现,坐车时低头看手机的人,晕车概率比看窗外的人高出 2 倍多,就是因为这种信号矛盾更强烈。

那为啥有的人不晕车呢?其实是他们的 “信号协调能力” 更好:要么眼睛习惯了看窗外,让 “在动” 的视觉信号和内耳的信号保持一致;要么经常坐车,内耳和大脑早就适应了这种 “轻微矛盾”,不会再误判成 “中毒”。就像经常坐公交的同学,坐再久也能淡定地写作业,就是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信号节奏。

想避免晕车,其实有几个简单又好用的办法:

第一,坐车时别盯手机、别低头看书,多往窗外远处看。让眼睛看到 “树在往后跑”,给大脑传 “我们在动” 的信号,和内耳保持一致,大脑就不会乱了。

第二,尽量选前排座位。汽车后排的颠簸幅度比前排大 1.5-2 倍,内耳感受到的运动变化更剧烈,所以后排乘客晕车的概率比前排高 30% 左右。选前排能让信号矛盾少很多。

第三,出发前别吃太饱,也别空肚子。吃太饱的话,车一晃,胃里的食物容易翻腾,会加重恶心;空肚子则可能因为血糖低,让头晕更明显,吃点清淡的面包、饼干垫垫肚子就好。

最后想问问你:你有没有过晕车的经历?当时是靠什么办法缓解的?快来分享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