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车规级芯片展开的跨国争端,在短短40天里就迅速爆发,最后还顺利走向了和解,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里,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那种没人能替代的重要角色。
“已经确认中国商务部同意进一步简化安世芯片出口到欧盟以及全球其他客户的流程了,只要能核实清楚这些芯片是用于民用用途的,中方就会发放限制出口的豁免许可,而且这个措施从现在开始就生效。”11月8日的时候,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
就在这之前没多久,欧洲还有好多家汽车制造商在发出警告,说要是安世芯片被禁运,肯定会导致欧洲汽车行业的生产线被迫中断。
这次危机能成功化解,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里的话语权,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提升。

01 争端始末:40天内的博弈与转机
这场让全球汽车业都揪紧神经的芯片争端,其实是从9月30日开始的——荷兰政府当时以保护“荷兰和欧盟经济安全”为理由,援引《商品供应法》强行接管了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还把中国籍的首席执行官给解职了。

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发布了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安世中国以及它的分包商出口在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个反制措施一出来,马上就引发了全球汽车行业的震动,因为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场里,大概占据了19.2%的份额,其中专门用于汽车的MOSFET产品,更是拿下了22.5%的市场占比。
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差不多有40%的车用芯片都是来自安世半导体的。
危机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本田汽车在墨西哥的工厂直接就停产了,加拿大的工厂也减产了一半;日产的芯片库存撑到11月初就不够用了;宝马、大众更是赶紧签署了用人民币结算的合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还发出警告,说要是这起纠纷到11月底之前还解决不了,欧洲的车企说不定会面临全面停产的局面。
02 供应链真相:低技术含量≠低战略价值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里,占据着一个既独特又关键的位置。和那些一心追求尖端制程的处理器芯片不一样,安世半导体主要专注于成熟制程的功率半导体,产品线涵盖了二极管、晶体管这类分立器件,还有逻辑芯片。
这些产品的单价虽然从几分钱到几元不等,看着不贵,但却是所有需要用电的设备里必不可少的“必备部件”。放在汽车领域来看,从车身的控制到电源的管理,再从安全气囊的触发到车窗的升降,几乎每一个电子单元都离不开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产品。
业内人士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智能座舱芯片就像是汽车的“大脑”,而安世芯片则是汽车的“神经系统”。
安世半导体自身的供应链结构,还放大了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这家公司有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东莞的工厂里,形成了一种“欧洲那边制造芯片、中国这边进行封装测试”的全球化分工布局。
在正常的贸易环境下,这种布局其实能实现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最优配置。可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了矛盾,这种布局就会形成结构性的断层:欧洲的晶圆厂没有配套的封装测试产能,没办法把裸片直接变成能使用的成品;中国的封装测试工厂虽然有充足的库存,但受限于企业内部的供应体系,很难直接给全球的客户供货。
03 中国回应:负责任的态度与明确规则
面对不断升级的供应链危机,中国商务部采取了一套既坚定又务实的应对策略。
在11月6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中方一直抱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负责任的态度,已经及时批准了中国出口商提出的相关出口许可申请,而且对符合条件的出口都给予了豁免,就是想努力推动安世半导体(中国)恢复供货。”
何亚东同时还强调,希望荷兰方面能拿出负责任的态度,和中方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停止干涉企业的内部事务,为解决安世半导体的问题找到有建设性的办法。
中方不光快速解决了当下的供应链危机,还借着这个机会,明确了未来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的规则——只要能确认芯片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就能拿到出口豁免。
这个规则的确立,给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提供了一个稳定而且可预期的贸易环境。
04 企业应对:安世中国的独立运营与产能保障
在这次危机期间,安世中国展现出了让人惊讶的应变能力。面对荷兰总部停止供应晶圆的决定,安世中国在11月1日给客户的公告函里透露,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充足的成品和在制品库存,完全能稳定、持续地满足广大客户到年底,甚至更长时间里的订单需求。
公告函里还指出,荷兰安世半导体欠付ATGD的货款已经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直接反驳了荷兰方面所谓的“当地管理层没有遵守约定的合同付款条件”的指控。
为了确保供应的长期性和韧性,安世中国已经积极启动了多套应对预案,目前正在抓紧时间验证新的晶圆产能。根据了解,安世中国已经和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国内的晶圆厂合作测试代工方案,就是想努力构建一个不依赖荷兰总部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05 全球启示:相互依存的新供应链秩序
安世半导体这起争端以及它的解决过程,揭示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相互依存的新现实。
荷兰政府当初做出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决定,本来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可没料到却引发了一场会危及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危机。这种情况说明,在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里,任何单方面采取的干预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广泛的连锁反应。
中国通过这次事件,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中国不只是全球供应链里的重要参与者,更是供应链的稳定器和规则制定者。通过推出民用用途豁免机制,中国在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同时,也承担起了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责任。
欧盟和中国通过对话与合作,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这为处理类似的跨国经贸纠纷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范例。
这场风波最该让我们看清楚的一点是:全球供应链从来都不是“谁卡住谁的脖子”那么简单,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随着欧盟确认中国已经恢复安世芯片的出口,全球汽车产业总算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但供应链深层结构的调整,才刚刚拉开序幕。
未来,跨国企业肯定得重新审视全球化带来的效率和本土化保障的安全之间该如何平衡,而中国通过这次危机也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也有意愿在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这件事上,发挥出关键作用。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