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玮 媒体人、记者 、郑州广电主持人
在全球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电动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世界市场格局。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欧洲一直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和精神高地,那么,如今这片腹地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劲渗透。
这场冲击并非空穴来风。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创纪录的5.1%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在欧洲大陆上,每卖出约20辆新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更为戏剧性的是,在今年部分月份,中国汽车的总体销量甚至超越了像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
曾经从被贴上“安全隐患”标签的边缘玩家,现在一跃成为能够与百年巨头同台竞技的核心力量,中国电车的崛起,无疑给欧洲老牌车企敲响了警钟,也让布鲁塞尔的政策制定者们陷入了深切的“集体焦虑”。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尽管欧洲新车注册总量略有下滑,但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实现了高达91%的惊人增幅。5.1%的占有率,这个数字看起来与传统巨头还有差距,但其增速却预示着未来巨大的潜力。
在众多中国品牌中,比亚迪无疑是欧洲市场的大赢家。其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的注册量同比增长超过300%,一举成为欧洲市场上新注册电动车品牌的有力竞争者,在某些月份,其销量甚至能够超越福特。这标志着,中国品牌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向主流市场的跨越。

除了比亚迪,小鹏、零跑、奇瑞等品牌同样表现抢眼。特别是小鹏,已然成为中国高端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一张名片。在瑞典、英国等先行市场,这些品牌的车型能见度越来越高,运输车上密密麻麻的中国面孔成为高速公路上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市场数据的暴涨,背后是欧洲消费者认知的一次大改观。10年前,提起中国制造的汽车,欧洲人往往联想到的是低价、低质,甚至缺乏安全保障。然而,今天的情况已然不同。瑞典的汽车杂志和报纸开始对中国电动车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斯德哥尔摩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心地带,蔚来、极氪、极星等中国品牌开设了富有设计感的概念店和旗舰店。

这种转变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与性价比的结合。中国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化和整体产品质量上,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越了欧洲同级别车型的水平,而价格上却往往更具竞争力。对于丹麦、瑞士等国家的消费者而言,中国制造的低价电动汽车,是实现家庭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中国电车带来的鲶鱼效应,欧洲政界不再是从容淡定,而是陷入了高度的焦虑。他们开始担心,曾经支撑欧洲经济和工业地位的汽车产业,会在这场电动化竞争中输给东方。
这种焦虑在欧盟高层的一系列言论和政策动向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欧盟委员会分管产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斯特凡纳·塞茹尔内(Stéphane Séjourné )直言不讳地表示,欧洲人太过“天真”,必须“保卫汽车工业免受来自中美的威胁”,并呼吁恢复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标准。
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欧洲需要采取更强硬的产业保护政策。
塞茹尔内认为,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未来10年内,欧洲本土生产和销售的汽车数量可能会大幅减少,从1300万辆下降到900万辆。更糟糕的是,到2035年,欧洲本土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七成跌落至五成左右。
塞茹尔内提出,必须对2035年完全停止内燃机汽车销售的目标展现“灵活性”。这实际上是对欧洲老牌车企关切的回应,他们希望通过延缓电动化转型速度,为自身争取更多喘息时间。产业安全开始超越环保诉求,成为更优先的考量。
在被问及是否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时,塞茹尔内暗示将针对在欧洲的中国生产基地采取行动。他表示:“有必要对在欧洲的外国投资设定条件。”这种“设定条件”的表述,剑指的正是中国车企在匈牙利、土耳其、西班牙等地设立的工厂,并暗示可能会限制其使用中国零部件和工人。
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标准。一方面,欧洲曾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主张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当中国电车凭借市场规则和技术优势进入欧洲,并威胁到其核心产业时,欧洲却开始考虑通过设定条件来限制竞争,这给未来的国际贸易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欧盟的焦虑和潜在的保护主义倾向,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主席、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此前发出了清晰的警告:保护主义加剧最终将使欧洲遭受最大的损失。他呼吁欧洲开放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最好的市场参与者胜出”。在康林松这样的有识精英看来,欧洲汽车工业真正的出路在于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不是筑起贸易壁垒。
无论如何,中国电车在欧洲市场的崛起,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更揭示了在新能源时代,传统的技术壁垒正在被迅速打破。欧洲的集体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汽车工业对欧洲的经济、就业和工业自豪感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然而,无论是试图用所谓的政策灵活性去应对气候目标也好,还是暗示对外国投资设定条件也罢,这些保护主义的信号,在今天都显得有些滞后和无奈了。
未来的竞争,终究要回到产品力和技术创新上来。欧洲与其将精力投入到如何设置壁垒上,不如借鉴中国在产业链整合、软件定义汽车和快速迭代方面的经验。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浪潮是不可逆转,只有开放和创新,才能让欧洲百年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时代找到新的位置。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