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Pro的「体感」造车经!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19:36:17 阅读量:0

“造车,不能接受任何瑕疵”没有生命感情的产品不可能去打动人心,造就经典!

文|老杨头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朗逸Pro的「体感」造车经!-1

有人评价上汽大众的设计总监蔡谦时说,哪怕现在汽车的风格审美变得再花,蔡谦也能让朗逸的设计一直踩在时代的浪花上!这不是吹捧,初代朗逸的天庭饱满,第二代产品的德系硬朗,第四代双脸朗逸的年轻活力,再到新款近似「小帕」的越级体感...人们都以为国人对车需求永远是既要又要,但蔡谦的答案是,好设计只要靠“体感”捕捉大家在不同时期的偏好,就一定能成为经典。

10年前,陈晓卿在《舌尖》里,就向人们讲述过人到底是如何靠发达的「体感」去创造经典的!酱鸭师傅老张从来不用温度计测油温,就靠手掌的体感判断——手掌离油锅十厘米,只要感受到温和的热意,就放香料;体感灼热逼人,就是下鸭肉的最佳时机。焖煮时,甚至还要触摸锅壁感受温度,去调整火候大小。老张就靠着一双练了几十年的“体感手”,做的酱鸭总是皮酥肉嫩,光顾的饕客络绎不绝。《舌尖》的旁白里说,老张知道清楚老主顾想要的鸭子,不是熟了的鸭子,而是凉了不柴,热了不腻的适口度,是温度差一点,口感就差一分的满足感。当然,陈晓卿想说的经典,还有人对市场、对环境、对需求的体感。

生活在南大西洋的信天翁,是这个世界上飞行效率最高的鸟!它能在海上飞行几个月不落地,单次迁行的距离能到2万公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信天翁极致飞行的能力,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鸟类科学家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发现,原来信天翁对大气压的变化格外敏感,它们在感知到气压大幅下降时,就知道飓风或许恶劣天气要来临。它会立刻改变原本的飞行模式,放弃远距离巡航,转而飞向躲避风暴的安全区域,就是靠着对气压的体感不仅帮信天翁保障自身安全,也指引了行进的方向。所以当《泰坦尼克号》里露丝在甲板展开双臂,杰克从背后扶助,信天翁从船头滑翔而过的那个画面,能成为传世至今的经典。

从某种层面上说,一家车企迭代产品的过程其实和信天翁飞行的过程都是很相似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一家车企借着体感,在和用户找共鸣的过程。

11月17日,上汽大众发售的朗逸家族第5代车型——朗逸Pro,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在新势力已经普及冰箱、彩电、大沙发今天,合资车企在造型设计、功能应用上已经受到了很严峻的挑战。一款燃油车,无论你的价格多么美丽,多么有诚意,也很难拼过内卷造车那种近乎「自杀」式的定价冲击。可唯有这些企业对市场的感知,对既有客户的理解,是能让合资车企通过迭代守住市场份额最后的领地。当然会有人说,要不了多长时间,固态电池、无人驾驶这些技术,会彻底结束油车的生命力。但历史证明了,汽车归根结底还是和人打交道的消费品,最后值得市场信任的永远是那些对产品有敬畏心,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手艺人」。

23年,650万累计销量,朗逸是迄今为止销量和保有量最多的一款经典国民家轿。数字背后代表着,市场永远都喜欢有温度的产品!当然,有独特温度的产品,一定是好的产品,能够让自己的产品有独特温度的品牌,也一定是更好的品牌。大家都说「5代朗逸,代代经典」,其实大家更想说的是“经典产品一定是能找到需求并且满足需求的”,如果是拿满足需求当幌子的产品,是一定没法成为经典的。就像爱干净的人总会洗澡,但总爱在车里洗澡的人未必爱干净。当然,经典的产品一定也是对需求有着丰富想象力的。一款产品在大众的过程里,一定要有人站在用户的角度里,去感受他们已经发生的喜好和需求。就算当下用户还没有明确的需求,也要用想象力去制造真是的需求。第五代朗逸Pro的打造过程就是这样:

今天有45%的中等收入家庭,购车预算都在10-15万,他们中间多数人的用车场景在城市通勤、日常购物和小家庭的短途出行。面对城市拥堵、停车位的紧张,小车大空间,是今天适用适配观念里的主要矛盾。朗逸团队就收集了10万份用户问卷,通过对既有和潜在客户展开的3000访谈,在20种使用场景里提炼需求。再反复比对这些需求后,决定在第五代产品上做到轴距不变的情况下,把车长增加42mm,在不影响通勤的情况下,优化空间,提升车子的气场,让后排空间多增加一两指,让后备箱空间多放下一套装备,别小看这几毫米的空间延伸,背后是一个团队,几百个日夜对城市通勤者体量,和对家用需求尊重才找出的平衡。在大众这样企业的眼里,造车的敬畏得让家庭出行的日常中,从用户东西多装一个和少扔一个中去看到变化。

一个减震器一般分成7个档位,不同的弹簧、衬套又能组合出几十种基础方案。再结合制动分配和转向助力,组合就能接近100种,老款朗逸的扭力梁刚性不够,侧倾大,新款就换成独立悬挂,竞品过颠簸路有震感,朗逸pro就调整后悬,避免老人小孩乘坐的不适感。4连杆的冲压焊接,在大众模块造车里有几十年成熟的工序规范,零部件和装配流程都高度统一,朗逸就把最成熟的工艺下放到家用车上。

没有把高级智能作为高溢价专属,而是用“满配普及”的方式尽可能多的把基础功能下放,让10万级预算的用户,不用加钱也能用。其实大家都清楚,智能不是入门轿车的刚需,但上汽大众,也一定不会有人会觉得「过分」,甚至会印象深刻,多一些好感。因为大众的造车主义是把家庭用车当工具而不是玩具来造的。

只要你是个有需求想买车的人,都能发现朗逸的迭代中有着两种体会,甚至可以说经典产品的迭代过程本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用主义,是根据客户实打实的用车体验,尤其是解决大家使用过程里遇到的问题,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他们的需要。另一种迭代方式,就是借助产品设计师、工程师的想象力主动性,把高频和需求能结合到一起,让真实存在的需求得到高频的满足。就像紧凑家轿的智能不是刚需,但朗逸团队用高频的功能替代智能,底盘的稳定性也不容易被察觉,但上汽大众让用户能从出行的半径里去感受变化。

当然,如果只靠对细微需求的捕捉还很难构成经典。任何一款经典家用产品的打造过程,背后都是一家企业从平台、动力到工艺的总和能力一整套体系化的能力框架。一台家用车,上汽大众把激光焊接、空腔灌腊、黄金动力统统上车。当一款产品有了耐久度,也就有了生命的气息。车不是快消品,而是一个承载生活变迁、人生厚度的生命活体。今天,但凡一家造车新势力都常常陷在这样的困境里,盲目的跟风一体压铸,结果磨具精度不足带来的异响、维修成本高,底盘刚性低,虽处可见的崴脚、瘸腿,套用别人的底盘,吃胎、偏磨、异响,总是把造势,造成了后来的反噬。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缺少积累,就是忘记了用体感造车。朗逸车主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之所以感人,就是耐久品能够成了别人人生的刻度和纪念人成长的活化石,才给人创造了很多奇妙的感觉。这就像我们明明知道,自己不会不幸到在寒风大雪前车打滑的场景,却还是被10几年前,那位距前车只有10cm朗逸车主而感到庆幸。

这是为什么和所有讲自己产品性价比多高,功能有多少不同,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讲大众的车总要从品质开始讲起。记得当年陶海龙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造车,我不能接受任何瑕疵”。当别人习惯把品质藏起来,陶海龙却总是把品质说的头头是道。因为他很清楚,皮实耐用,是一家造经典家用车企业的第一生命力,一个小零件的瑕疵背后都可能是批量的质量问题,靠急功近利的方式造车是没办法造出经典的,家用车如果没有品质,一切都无从谈起,没有生命感情的产品也不可能去打动人心,造就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