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8%!合资品牌半壁江山已失,背后暗藏三重困境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3 23:57:14 阅读量:0

销售数据显示,如今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型,而自主品牌正成为这波浪潮的绝对主角。

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攀升至58.5%,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更是高达78.1%,远超主流合资品牌的7.4%。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8%!合资品牌半壁江山已失,背后暗藏三重困境-1

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主流选择,而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01 冰火两重天:渗透率飙升背后的市场重构

九个月的时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已达826.7万辆,同比增长24%。

批发端表现更为强劲,以31%的增速达到966.8万辆,这反映出技术升级带来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从月度数据看,9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69.7万辆,环比提升11%。新能源车正展现出对传统燃油车的全面替代趋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品牌的市场表现。主流合资品牌国内零售份额已跌至25.1%,较三年前近乎腰斩。

部分日系品牌1-10月销量同比下滑超20%,德系、美系品牌也纷纷陷入增长停滞。

02 技术逆袭:自主品牌如何构筑竞争壁垒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自主品牌凭借技术领先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清华大学专家曾指出,纯电车型或将在未来15年主导市场,而中国品牌已在这一趋势中占得先机。

电池技术领域的突破尤为显著。半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相关技术已应用在高端车型,续航普遍超过800公里。

同时,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渗透中低端市场,实现了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布局。

智能化已成为自主品牌的另一张王牌。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接近65%,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已下探至10-20万元主流车型。

2025年1-9月,L3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突破25%,显示出智能化配置正加速普及。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消除了用户的“里程焦虑”。1000V超充平台正大规模落地,充电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以内,在深圳等城市已实现“600米充电圈”的覆盖密度。

03 合资困境:转型迟缓背后的三重危机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合资品牌却陷入了“燃油车失势、新能源车滞后、智能化掉队”的三重困境。

燃油车基本盘失守是合资品牌面临的首要挑战。作为曾经的销量支柱,合资燃油车受新能源挤压,市场空间持续萎缩,即使通过降价8.2%的方式促销,也难挡份额下滑的颓势。

更为致命的是电动化转型迟缓。多数合资品牌早期依赖“油改电”车型试水,缺乏纯电专属平台,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本田e:NS系列、大众早期纯电车型前三季度销量均不足3000辆,远不及自主品牌单车型月销过万的表现。

智能化差距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过去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三大件”优势,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成为核心卖点的时代逐渐失效。

自主品牌普遍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激光雷达和本土AI大模型,而部分合资车型仍存在车机卡顿、功能脱节等问题。

04 未来战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政策支持继续为新能源车发展保驾护航。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推出,可能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

同时,工信部等三部门已发布《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通过提高技术门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品。

技术发展路径也日益清晰。全固态电池与AI技术的融合正加速替代过渡技术。

2026年将呈现核心技术平民化、产品体验高端化的特征,20万级别车型80度电池包将成为标配,磷酸铁锂装车量占比将突破80%。

自主品牌并未满足于国内市场,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量达561.6万辆,同比增长15.7%。

中国车企不再依赖单纯出口,转而通过海外建厂应对贸易壁垒,如比亚迪泰国、巴西工厂已投产,长城汽车巴西工厂也于2025年年中启动生产。

比亚迪、吉利、奇瑞已形成“自主三强”格局,在技术研发、产能布局上均具备先发优势-8。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品牌已占据全球新能源品牌前十中的四席。

面对未来,合资品牌的本土化转型之路依然坎坷。即使日产、丰田等品牌纷纷推出“中国定制”车型,并深度绑定宁德时代、弗迪电池等本土供应链。

但要在新能源渗透率可能突破70%的市场中重新夺回份额,需要的不仅是应急策略,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上头条 聊热点##新能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