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乘联分会最新数据引发车市热议:10月增程式电动车批发12.1万辆,同比下降1.9%,零售同比跌幅扩大至7.7%;自6月起,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批发结构中的占比已连续5个月下滑,新势力阵营纯电与增程的占比更是从去年的49%∶51%逆转为74%∶26%。曾凭“无续航焦虑”走红的增程路线,为何突然失速?这背后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还是市场选择的理性回归?
一、数据透视:从“顶流”到“连跌”的反转增程车的降温并非偶然,而是数据层面的持续承压。2021-2024年,增程车销量增速曾连续保持218%、130%、154%、70.9%的爆发式增长,市场占比从3.6%飙升至9.1%,理想ONE、问界M7等车型更是一度供不应求。但2025年画风突变,7-9月终端销量分别同比下滑11%、7%、13%,10月零售端跌幅进一步扩大,与新能源汽车整体27.4%的同比增速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关注的是,曾经的“增程领头羊”理想汽车,销量已连续5个月大幅下滑,头部品牌的波动直接拉低了整个赛道的热度。
二、核心逻辑:纯电“釜底抽薪”瓦解增程优势吉利几何C最低售价:13.37万起最高降价:1.0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75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3.4万车友热议二手车4.88万起 | 11辆增程车的崛起,本质是抓住了早期纯电“续航短、补能难”的市场痛点,以“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模式精准破局。但2025年以来,纯电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在对增程优势进行“釜底抽薪”:一是纯电续航普遍突破600-700km,部分车型甚至达到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水平,日常通勤无需补能;二是充电基础设施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桩累计达1281.75万台,120kW以上快充桩普及,高速排队充电的场景大幅减少;三是电池成本降至99美元/kWh,较2022年下降40%,纯电车型价格下探,与增程车的价差不断缩小。当纯电车型在续航、补能、价格上全面追赶,增程车的核心卖点自然被弱化。

面对纯电的挤压,增程车开启了“大电池+小油箱”的转型之路:智己LS6增程版搭载66度电池,纯电续航450km;零跑D19增程版电池容量更是达到80度,纯电续航500km,已超过不少入门级纯电车。但这种“堆料”模式引发行业分歧:赞同者认为,大电池能提升纯电体验,小油箱可应对极端长途场景;反对者则指出,背着增程器日常通勤是资源浪费,过度增大电池既不经济,还会增加碳排放。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大电池适配中高端车型即可,盲目堆料会丧失增程车的性价比优势,这种技术路线的摇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
四、用户觉醒:从“解决痛点”到“追求极致”早期消费者选择增程车,是出于对续航焦虑的妥协;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用户认知逐渐成熟,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一方面,增程车亏电状态下油耗偏高的短板被广泛关注,部分车型亏电油耗甚至超过传统燃油车,与“节能”预期不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驾驶体验的要求升级,纯电车的平顺性、静谧性以及智能化配置,更能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抖音网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以前怕半路没电选增程,现在纯电续航够、充电快,自然没必要多带个发动机”,这种理性消费趋势直接反映在销量数据上。
五、未来走向:增程车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尽管销量连跌,但增程车并非穷途末路。在充电网络尚未覆盖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在对长途出行有刚性需求且不愿妥协补能效率的用户群体中,增程车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增程车的出路或许在于“精准定位”:一是聚焦15-25万中端市场,以合理的电池容量和亲民价格保持性价比;二是优化增程器热效率,降低亏电油耗,强化节能优势;三是瞄准特定场景,如露营、长途自驾等,打造差异化卖点。随着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技术临近落地,补能效率或将迎来革命性突破,增程车可能收缩为小众细分市场的选择,但在短期内,其仍将与纯电、插混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增程车的销量下滑,本质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蓝海”进入“红海”的必然结果。它的崛起证明了市场对用户痛点的敏锐捕捉,而如今的调整,则是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车企而言,与其纠结技术路线之争,不如回归用户需求本质;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增程还是纯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这场市场洗牌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