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烈马家族首款新能源车型——福特智趣烈马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同步推出增程版与纯电版双动力选择,并公布丰富车型配置和极具吸引力的价格:增程版提供远湾版、墨钻版、长滩版三款,预售价分别为22.98万、24.98万与27.28万,CLTC综合续航里程达1220公里;纯电版推出墨钻版与长滩版,预售价分别为25.98万与28.28万,续航里程达650公里。
202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不缺方盒子、不缺越野,不缺智能化噱头,也不缺“短命爆款”。真正稀缺的是:一个能让传统车企重新获得增长证明的车型。
这正是福特烈马新能源版出现的战略意义。

十年来,福特在中国经历过从“锐界神车”到“蒙迪欧回声”的周期反复,多款产品“叫好不叫座”——口碑不坏,但市场反馈平平,品牌号召力被按在地板上重置。烈马新能源是第一次让市场、用户、社区、内容平台同时产生“有效共鸣”的产品,是福特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首次真正打穿需求闭环的车型。
它是福特在中国的“重生车”。
01 烈马新能源:叫好又叫座
过去五年,福特中国几乎每一款新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口碑不错,销量寡淡。
蒙迪欧做了漂亮的内饰,锐界L把空间塑造得可圈可点,Mustang Mach-E甚至成为许多工程师心中的“新能源驾驶质感标杆”。
然而,它们始终没有真正打进市场肌理,既没有成为内容平台的流量,也没有成为社交网络的记忆点,更没有成为消费者做购车选择时的第一反应。
原因并不复杂。
智能化能力偏弱、产品节奏偏慢、品牌故事不再鲜活、缺乏生活方式对应,都让福特长期处于“工程优秀、市场暗淡”的尴尬位置。它像是一位体能依旧强健的老拳手,拳脚力量仍在,但节奏已经跟不上当前这座擂台。
而烈马新能源出现的那一刻,福特第一次找回了节奏。
它是在正确的时间,切入了正确的市场,用了一种正确的方式。
能叫座的车,从来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而是靠价值感。
烈马新能源在22–28万区间的竞争力来自一种外界不易察觉但用户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价值密度”。它所提供的,不是简单功能的叠加,而是价值的重构。
在这个价格区间,用户并不是在寻找“最强某一项”,而是在寻找“最少遗憾的组合”。
烈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组合能力:
它既能是城市里的舒适通勤者,也能是周末的逃离工具,更能在节假日承担一次远行的全部重量。它既能满足使用层面,又能满足情绪层面;既能提供实际体验,又能提供生活投射。
烈马的叫座,是因为它用一种极具包容性的产品逻辑,让用户觉得这辆车“值得为一种生活方式付费”。
02 手撕坦克,脚踢方程豹
把烈马新能源放回它真正的竞争对手之间,最容易看到的并不是它有多“硬派”,而是它在各种极端对立的产品逻辑之间找到了一个别人暂时还走不到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是靠对比体现出来的,是在每一个细节的真实使用场景里才能被理解的差异。
坦克300可以说是烈马最直观的对手,也是整个国产方盒子浪潮的引爆者。
但坦克的能力更多集中在机械越野本身,它的底盘、分时四驱、涉水与脱困能力无可置疑,却在城市路况里显得过于原始:方向盘回正力矩偏重,低速蠕行不够细腻,自动驾驶属于辅助性的“保底功能”,更像是一个越野玩家的专用工具,而不是一台能全天候陪伴家庭和通勤者的“多用途伙伴”。
烈马新能源在同样真实的越野能力之上,叠加了智能化,叠加了主动安全,叠加了城市场景下的从容感。
它的双Orin芯片不是为了堆料,而是为了让这台车在下班高架上和在山谷碎石路上,都能展现一种同样的呼吸方式——在城市里像城市车,在野外像野外车,不把任何一种场景强加给用户。
烈马新能源的目标不是“做越野玩家的最爱”,而是“做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的越野伙伴”。举升车顶、一键成床、旅行路书等功能不是噱头,而是让非玩家用户真正敢于“踏出第一步”的设计。
它把越野的门槛从“硬核技术”变成“简单体验”,这是坦克体系暂时做不到的。
方程豹5是另一个极为强势的对手,但它的强是一种“技术爆炸式”的力量,夸张的动力、迅猛的加速、极高的性能上限,让它在短途性能体验里几乎无敌,但这种表达方式天生带有“炫技色彩”:它适合展示、适合极限、适合把车当成玩具,但当它需要承担一个家庭的通勤、长途、露营、多口使用时,它的结构与调校并不总是那么温柔。
烈马的优势不在于速度,而在于那种能延展到整个周末、整段旅程、整段生活节奏的稳定性与舒适度。
它的动力不夸张,但足够;它的能耗不极端,但稳定;它不会用性能刺激你,而是用完整的体验说服你。
烈马不是“哪一点特别强”,而是它在真正的生活里“处处都没有弱点”。它不需要像坦克一样强调机械感,也不需要像豹5一样用数字吓人;它不需要像新势力一样用大屏吸引眼球,也不需要像某些国产方盒子一样靠造型取胜。它的优势来自一种整体性的力量:城市顺滑、越野可靠、露营友好、家庭友善、智能够用、成本不虚高。
它没有短板,而在这个价格区间里,“没有短板”本身,就是最强的长板。
03 战略意义:福特第一次对齐中国市场
烈马新能源的重要性,并不只在它是一辆车,而是在于它让福特——这个百年品牌——第一次正视并回应了以下三件事:
其一:福特需要在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新能源叙事,而不是跟随别人。
过去,福特在新能源上的叙事是模糊的。Mach-E 的运动属性并沒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福特在智能化方面的道路也显得过于谨慎。烈马新能源把叙事从技术转向场景,从参数转向生活,重新找到了一个不与新势力直接碰撞,却能形成独特价值的“场景锚点”——户外 + 多场景 + 越野能力。
它是福特第一次打造的“生活方式级新能源车”。
这让品牌不再停留在“工程能力优秀的传统车企”印象,而开始拥有“能理解年轻用户的体验能力”的新标签。
其二:福特需要证明自己能“真正完成一次本土化产品战役”。
烈马新能源从架构、智能、场景到功能逻辑,处处体现了深度中国化:
从“双Orin”到“豆包+DeepSeek”的语音系统从10秒举升的电动车顶到“一键成床”的露营逻辑从高阶NOA到70英寸HUD从45条官方旅行路线到可视化越野信息这些不是北美移植逻辑,而是典型的中国式用户体验思维。
它第一次让福特的中国团队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主导权。
其三:它为福特在中国重建了一条“中美体系共同认可的战略路径”。
传统跨国体系往往面临一个矛盾:面向中国市场的创新,能否被北美与全球体系承认?
烈马新能源是第一次让中美双方都认可的“战略级产品孵化成果”。
美国客户在社交媒体上对这款车的“羡慕嫉妒恨”就可见一斑了。
它不是小修小补,而是福特用来进入新能源第二阶段竞争的核心样本。它会成为接下来数款福特新能源产品的参考范式。
烈马新能源的成功,将成为整个福特体系重新评估中国战略的起点。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