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保守和傲慢错失良机!日系为啥不把电池放大做插混?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3 12:57:00 阅读量:0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今天,一个现象值得玩味:曾经在混动技术上一枝独秀的日系品牌,却在插电混动市场表现平平。为何日系车企不愿简单地将电池放大,跟上中国品牌的步伐?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路线、成本考量和战略判断的综合结果。

一、技术原理束缚

日系混动技术的发展轨迹,决定了他们看待电池角度是不一样的。

丰田THS系统

THS的核心是功率分流:通过行星齿轮组,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高效区间。系统中的电池更像一个“能量调节器”,负责瞬间的“削峰填谷”,而非主要的能量储存单元。在这种设计理念下,增大电池容量固然会提升纯电续航里程吃,但是也会增加车重,这会导致混动系统能耗增加。

因保守和傲慢错失良机!日系为啥不把电池放大做插混?-1

本田i-MMD系统

i-MMD采用简单的串联/并联结构,实际从结构上与比亚迪的DM-i大同小异,在中低速大部分工况下实际是增程模式运行。其设计初衷也是追求极致能效,电池只需满足电机驱动的瞬时功率需求即可,大容量电池并非必要。同样增大电池容量也会增加车重,增加日常行驶的能耗。

因保守和傲慢错失良机!日系为啥不把电池放大做插混?-2

日产e-POWER系统

作为纯粹的增程式混动,理论上最容易实现大电池方案。但其设计定位就是“不用充电的电动车”,电池仅作为功率缓冲,1.5-2度电的微小容量已完全满足需求。

这些历经二十多年迭代的技术路线,在各自逻辑体系内都已相当完善,形成了坚固的技术路径依赖。改变电池容量并非简单的“放大”,而是需要对整个动力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验证。

二、成本考量:精于计算的商业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日系车企对成本效益的考量极为谨慎。使用2度电左右的小电池,油耗降低近50%,效益非常显著。而换成10度电以上的大电池,成本不仅增加数万,但用油行驶时油耗会增加,这对于对追求极致经济效益抠门的日系车企来说,赔本赚吆喝的事情肯定不会做。

因保守和傲慢错失良机!日系为啥不把电池放大做插混?-3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大电池意味着更高的整车售价,这意味着其汽车设计目标群体也要变化,也会超出普通家庭用户的预算承受范围。

三、全球视野与供应链限制

日系车企的全球化布局,也影响了其技术路线选择。

日系车作为全球开发车型,要面对差异巨大的全球市场,无需依赖充电设施、加油即走的低油耗混动车,在日本本土、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都具有更好的普适性。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大电池插混,会打乱其全球产品规划。

在供应链方面,日系电池企业长期专注于镍氢电池和小容量锂电池。当中国车企借助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快速推进大电池方案时,日系车企在电池供应上反而受制于人,难以快速转型。

四、技术保守:对电池耐久性的担忧

一直以来,日系车企对新技术采纳相对保守,丰田长期坚持使用镍氢电池,正是看中其在混动工况下极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对于锂电池在频繁充放电、全寿命周期内的表现,日系车企持更加保守的态度。

五、战略误判:低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日系车企对中国市场的几次关键误判。

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政策导向的强烈驱动——新能源车牌照优惠、购置税减免等政策,都与纯电续航里程直接挂钩,50公里的续航门槛只是起点,100公里以上才有真正竞争力。

低估了中国用户对纯电行驶的旺盛需求——中国消费者将插混车视为“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全能车型,小电池导致几乎每天都需要充电,完全失去了插混的经济性优势。

更低估了中国电池产业链的爆发力——在中国品牌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大容量锂电池时,日系车企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具备竞争力。

日系车企-被困于成功的囚徒

日系车企在过去二十年在混动领域的巨大成功,形成了坚固的技术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当市场从“省油”转向“可电”时,过去的优势反而成了转型的包袱。

虽然日系品牌已经醒悟,丰田在新一代车型上已提升电池容量,日产也加速电动化转型。但在由中国品牌定义游戏规则的新能源赛道上,日系车企要找回话语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跟进,更是对中国市场的重新理解和敬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