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世半导体事件的详细经过,这是一起由荷兰政府接管中资企业、进而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震荡的复杂事件。目前事态仍在发展,以下信息综合了多方报道,尤其关于“荷兰归还控制权”的说法,尚未得到官方最终确认。
事件脉络总览
下面梳理了此次事件中的关键节点:
时间节点 关键事件 主要方

9月29日 美国商务部发布 "50%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延伸至被制裁企业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 美国
9月30日 荷兰政府援引1952年《物资供应法》,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冻结其全球运营,并暂停中方CEO职务。 荷兰
10月4日 中国商务部对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成品部件出口。 中国
10月26日 安世(荷兰)停止向安世(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导致中方无法正常生产。 安世(荷兰)
10月底-11月初 全球多家车企(如本田、大众)因芯片短缺宣布减产或停产。 全球车企
11月1日 中国商务部宣布,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中国
11月5日-8日 多方报道显示,首批芯片从中国恢复出口运往欧洲;有消息称荷兰准备搁置管制令、归还控制权。 中荷双方
11月9日 欧盟委员确认,中国已同意简化用于民用用途的安世芯片出口程序。 欧盟/中国
关键环节深度解析
1. 风暴的起因:为何针对安世?
重要的行业地位: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车规级半导体制造商,尤其在二极管、晶体管等基础元器件领域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0%。几乎所有汽车制造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独特的股权与运营结构:安世虽是中资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但总部位于荷兰。其制造网络横跨欧亚:晶圆厂在德国和英国,但70%的封装测试产能依赖位于中国东莞的工厂。这种"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的深度绑定,使其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焦点。
2. 荷兰的行动与美国的身影
被指协同行动:美国在9月29日发布新规,荷兰在9月30日立即出手接管,时间上的高度巧合被广泛解读为 "美国制定规则、荷兰跟随执行" 的协同策略。
使用冷战时期法律:荷兰政府动用的《物资供应法》制定于1952年,在当代使用的"合法性与适当性存在明显争议"。
3. 中国的反制与全球影响
精准的供应链反制:中国商务部对安世中国工厂的出口管制,直接命中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咽喉"。因为东莞工厂承担了安世核心的封装测试任务,失去中国产能,荷兰接管的欧洲晶圆厂也无法独立产出成品芯片。
引发全球汽车停产潮:断供导致本田、大众等车企纷纷减产停产。一颗成本仅0.5美元的芯片缺失,就足以导致整车生产线停摆,凸显了安世产品不可替代的地位。
4. 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局势出现缓和:
芯片恢复出口:根据欧盟委员和多家外媒报道,用于民用用途的安世芯片已从中国恢复出口至欧洲客户。
控制权或将归还: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荷兰政府已准备搁置管制令,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归还给中国股东闻泰科技。此消息尚待官方最终确认。
高层磋商开启:中国商务部已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双方正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危机。
内部纠纷待解:在母公司层面,安世(荷兰)与安世(中国)之间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支付等问题存在争议,这场"内斗"如何收场仍是未知数。
总结
安世半导体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地缘政治引发、并在全球化产业链中迅速放大商业危机。它深刻地揭示了:
在高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中,"脱钩断链"没有赢家,政治操弄会反噬自身产业安全。
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为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提供了有力的反制筹码和谈判底气。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