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架构到标定,第5代吉利帝豪是一台怎样“算出来”的家轿?
作者:樱桃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1 06:29:58 阅读量:0

从架构到标定,第5代吉利帝豪是一台怎样“算出来”的家轿?

很多人看第5代帝豪,只看到几个关键词:

从架构到标定,第5代吉利帝豪是一台怎样“算出来”的家轿?-1

6.59-8.29 万元限时价

1.5L+CVT / 1.5T+7DCT

Flyme Auto 智能座舱

BMA Evo 模块化架构、85.1% 得房率

如果从工程师视角重看这台车,会发现它不是“哪里都拉满”,而是非常典型的目标导向式工程产品:

在 7–9 万元价格、燃油动力这一约束条件下,把车内空间、智能化体验和日常动力性这三件事优先做好,其余全部“够用优先”。

下面按工程逻辑拆解一下这台车。

一、平台与车身:在成本约束下做“空间工程”1. 尺寸与定位

车身尺寸:4815 / 1885 / 1480 mm

轴距:2755 mm

架构:BMA Evo 全球模块化架构

官方“得房率”:85.1%

这组数字比较有意思——

同平台的银河星耀6(插混)是 4806 / 1886 / 1490 mm,轴距 2756 mm,可以认为两车在白车身结构和硬点布局上高度同源,帝豪相当于「同一白车身的燃油版本」。

工程意义上这是三件事:

平台复用:

车身开模、碰撞结构、供应链可以高度共用;

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把资源释放给内饰/车机这些用户更易感知的地方。

空间优先策略:

在轴距没有极端拉长的情况下,做到 85.1% 得房率,说明:

前后排乘坐空间占了比较高比例;

机舱、纵梁、吸能区在满足法规和碰撞的前提下做过压缩优化。

“紧凑型车”指标,接近 A+ 级体量:

4815 mm 车长、2755 mm 轴距,已经逼近很多 A+ 级合资轿车;

对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要在车重、油耗和成本之间做更细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尺寸做大」。

2. 车身造型与空气动力学

虽然官方没给具体风阻系数,但从几何形态看:

车头采用内凹直瀑式格栅+相对平顺的前包围,

车顶线条偏平直,没有溜背,

尾部与银河星耀6几乎一致。

可以合理推断,这一代帝豪的目标是**“兼顾风阻和空间”**,而不是像部分轿跑化车型那样,用更激进的后溜线换一点 Cd 值。

对一台主打家用的燃油车来说,工程取舍更偏空间舒适性,而不是极限风阻。

二、底盘与结构:典型“家用优先”的方案1. 悬架结构

前悬: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后悬:扭力梁式半独立悬架

这套组合可以看作 7–10 万级家轿的“行业公版方案”,原因很简单:

麦弗逊:

零件少、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成本可控,足够家用场景的侧倾控制和舒适性。

扭力梁:

横梁刚度和截面形状可通过调校在“舒适–操控”之间找平衡;

占用纵向空间少,有利于后排地板高度和后备厢容积;

成本显著优于多连杆,可靠性也更高。

从工程视角,这个配置说明几件事:

没有为了“看起来高级”而用多连杆——因为这个级别消费者对极限操控并不敏感;

预算更多放在车机、用料和动力总成上,更符合目标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

结合 BMA Evo 平台,扭力梁的布置大概率已经融入了整车 NVH 和车身刚度策略里,而不是“硬套老平台”。

三、动力系统:两套不同需求的标定逻辑

第5代帝豪给出两套动力总成,面向两类用户心态。

1. 1.5L + CVT:极简可靠方案

发动机:1.5L 自然吸气

最大功率:88 kW

峰值扭矩:150 N·m

变速箱:CVT(可模拟 8 速)

工程解读:

自然吸气 + CVT = 标准“耐用、好养活”组合

Na 发动机结构简单、热负荷低、长期可靠性和维护成本更友好;

CVT 在大部分工况下保持发动机在相对高效转速区间,对市区通勤油耗友好。

标定目标偏向“顺滑优先”而非推背感

8 速模拟更多是出于驾驶感知(防止“拖拉机感”);

实际工作是连续变速,通过油门开度和车速映射标定,控制发动机转速爬升节奏,兼顾 NVH。

适用场景

日常上下班、城市内环、偶尔高架巡航;

用户对“动力”的需求更多是:起步不肉、提速不慌、油耗可控。

2. 1.5T + 7DCT:性能/能耗平衡解

发动机:1.5T 涡轮增压

最大功率:133 kW

峰值扭矩:290 N·m

变速箱:7 速湿式双离合 DCT

0–100km/h:7.9 s

官方油耗:约 5.95 L/100km

工程关注点:

功率密度与扭矩输出

在 1.5T 排量下做到 133 kW / 290 N·m,这已经是偏进取的参数;

对应的是较高的增压压力和精细的燃油喷射/点火策略,需要更成熟的热管理和爆震控制。

湿式 DCT 的选择

相比干式,湿式 DCT扭矩承载能力更强、低速起步稳定性更好;

换挡时间短、传动效率高,兼顾加速性能和油耗;

标定工作量会相对更大,需要在走走停停工况下压缩“顿挫窗口”。

7.9 s 破百 + 约 5.95 L 油耗

这两个指标说明:

加速标定走的是“中高扭矩可用”的路子,在中段加速时给足驱动力;

同时通过 DCT 的挡位布置,在巡航挡位拉低转速,把油耗压回合理区间。

从工程师视角看,1.5T + 7DCT 的组合更像是:

在同级中“性能略向上抬一档”,但不以牺牲长期使用成本为代价。

四、电子电气与车机:用一套座舱把“代际感”做出来1. 车机与交互架构

仪表:10.25 英寸全液晶

中控:14.6 英寸高清屏

系统:Flyme Auto 智能座舱

功能:

小窗多任务

SmartBar 快捷交互

全面屏手势

全场景语音

Carlink & HUAWEI HiCar 无感连接

工程意义在于:

E/E 架构的“去家电化”

大尺寸中控和仪表意味着更高带宽车内网络和更强的 SoC;

通过 Flyme Auto 统一界面和交互逻辑,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人机交互逻辑从“按键式”到“场景式”

语音 + 手势 + 小窗多任务,本质是在减少驾驶员因操作产生的视线偏离;

SmartBar 把常用功能集中,减少菜单层级——这是典型的 HMI 工程优化。

手机生态桥接

Carlink 和 HiCar 无感连接,解决的是“用户不愿迁移 APP 习惯”的现实问题;

工程上减少对车机内置应用生态的依赖风险。

2. 中控地台和换挡机构

采用电子换挡机构,保留实体换挡区域;

换上类似新一代博越的水晶档杆;

配备 50W 风冷无线快充。

这些设计背后其实是工程规划上的两个点:

电子换挡释放布置自由度

取消机械拉索后,中控台布置更灵活;

预留未来不同功能布局(更多储物、扩展接口等)的可能。

手机“刚需”工程化解决

50W 风冷无线快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高温工况、长时间导航时,解决手机发热降频问题;

对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针对具体使用场景的细节优化”。

五、NVH 与舒适性:从架构到参数的连锁反应(推断)

虽然你给的资料里没有 NVH 具体数据,但从已有信息可以做一些工程层面的合理推断:

BMA Evo 平台:通常意味着在硬点布局、隔振路径、声学包上已经过一代以上车型验证;

扭力梁后悬 + 长轴距:

纵向滤振主要靠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标定;

横向刚度通过扭力梁截面控制,兼顾转向响应和颠簸舒适度。

在这个级别,工程师会尽量做到:

让路噪在高频段不过分突出(轮胎/隔音材料选型);

发动机在日常转速区间(1500–2500rpm)控制振动和噪声峰值;

针对 1.5T 版本,做好增压介入声纹的“弱存在感处理”,减少驾驶员对“介入瞬间”的主观不适。

六、辅助驾驶:H3 方案是“往上拉一档”的关键选项

方案:千里浩瀚辅助驾驶 H3

选装包:向上科技包,限时 6000 元

从命名和定位看,这类方案通常涵盖:

ACC 自适应巡航

车道保持 / 车道居中

前向碰撞预警 + 主动制动

部分限速识别与跟随

工程角度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

传感器与成本平衡

在这个价位,不太可能上高成本的多雷达+高清摄像头组合;

更多通过软算法挖掘现有传感器能力(如单目/双目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控制逻辑与舒适性

纵向控制(加减速)要尽量贴近“人类驾驶员”风格,避免频繁细微制动和加速;

横向控制(车道保持)需要在直线稳定和弯道跟随之间找到平衡,防止“来回修正”的晃动感。

与机械底盘的协同

EPS 助力曲线、减振器标定要考虑 ADAS 介入时的车身姿态变化;

否则即使功能“能用”,主观体验会大打折扣。

七、工程师视角的小结:这是一台“资源分配很清醒”的车

如果用一句工程师的话概括第5代帝豪:

这是在成本约束下,把空间、智能和动力这三件“普通用户最有感”的指标尽量拉满的一台家轿。

它的取舍大概是这样的:

优先拉满的模块:

车内空间(尺寸 + 得房率)

车机与人机交互(Flyme Auto + 大屏 + 手机生态)

1.5T + 7DCT 的动力性指标

可选的 H3 辅助驾驶,作为“向上能力”

控制成本但保证够用的模块:

后悬采用扭力梁,而非多连杆

不做极端溜背或轿跑造型,兼顾风阻和空间

NVH、内饰用料在同级内追求“主流偏上”,而非豪华对标

从工程师角度看,它不是一台“展示技术肌肉”的样车,而是一台被完整跑过一遍「需求–约束–方案–取舍」流程的成熟商品车:

对预算敏感的人,可以选 1.5L + CVT,获得一套稳定、简单、好维护的通勤工具;

对驾驶和配置有更高期望的人,可以选 1.5T + 7DCT,再加上 H3 辅助驾驶,把整车体验拉到一个“越级接近插混智能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