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开场,NOA智驾普及战打响!
NOA前装上量正在进入深水区。
本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25年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NOA(含高速、城区)搭载率升至29.15%,单月上车交付首次突破60万辆。

1-9月,前装标配NOA搭载率为21.75%,交付量突破360万辆。其中,前三季度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标配搭载NOA交付15.93万辆,同比增长62.22%。
目前,高端市场正处于高阶不断突破性能边界,主攻L3/L4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同时,NOA持续放量则聚焦20万元以下价位潜力增量空间。
L3进入量产前夜
今年4月,华为乾崑智驾正式发布新一代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S 4(目前已有多个品牌车型量产搭载),并发布了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目前,华为乾崑云端世界引擎已经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
上周,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李文广对外表示,预计2026年实现高速L3规模商用、城区L4试点商用,预计2027年实现城区L4规模商用。由于华为也参与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起草制定,业内也判断上述时间点可信度较高。
此外,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今年初宣布,到今年底,计划推出真正的L3级别自动驾驶软件。“未来10年,一定是L3智能汽车的iPhone4时代,并走向全无人驾驶L4的10年。”
同时,今年6月11日,全新车型小鹏G7Ultra版本车型搭载了3颗自研的图灵AI芯片(整车有效算力高达2250 TOPS),具备L3级算力。紧接着,11月5日,小鹏汽车正式发布第二代VLA,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输出,为L3/L4落地完善软件能力。
9月29日,极氪9X正式上市,首次亮相的千里浩瀚H9方案,被定义为具备量产能力的L3级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配置了芯片、感知硬件、算法、转向、制动、配电、通信和HMI全链路的8大安全冗余设计。
其中,感知硬件上,千里浩瀚H9采用行业唯一5激光雷达方案,首次实现激光雷达的360度全覆盖。4颗极氪自研的全球首款四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布局,横向扫描范围150度,纵向感知达到112度,最远探测距离15米。
此外,千里浩瀚H9的Smart AI Agent技术架构,在多模态VLA基础上,部署了独创的「端到端安全对抗模型」,第一次实现了「双端到端大模型」算法的互相验证。
而L3的市场突破,还需要等待一些关键要素助推。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乘用车城区NOA的前装标配(含软件)交付渗透率为7.01%,预计年底前或最晚明年一季度,这个数字要突破10%。
一旦突破10%这个里程碑数字,再加上VLA、世界模型等新一代技术方案的上车,尤其是终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用户体验升级以及购买成本的下降,将加速推动L3/L4落地。
此前,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就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这意味着,从顶层设计和监管层面,已经开始为L3真正规模化上路设定相关路线图。考虑到初期软硬件成本以及潜在用户群体的有限,付费选装将是大趋势。
高速NOA持续放量
几年前,很多人不相信NOA会在短时间内替代入门级组合辅助驾驶;而今年以来,NOA(尤其是高速NOA)仍处于搭载率快速上升周期,但入门级L2已经进入下降通道。
从高速NOA的标配车型价位分布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最大的变化来自于20万元以下价位车型,合计标配NOA交付量为172.42万辆,贡献整体市场交付量的接近50%,增量贡献率更是达到70%。
一方面,适配高速NOA的计算平台多元化趋势凸显,从早期依赖英伟达,到近年来地平线、高通、华为、黑芝麻智能、爱芯元智等更加丰富的量产选择。整体市场从原先的技术驱动进入成本驱动周期。
另一方面,整车电子架构进一步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舱驾智能化的系统成本。加上终端车市价格战持续,智能化在中低价位进入同质化竞争。“高速NOA更像是一个基础配置,而城区NOA则是加分项。”
比如,舱驾一体方案的落地,尤其是单芯片高性价比平台。按照行业的测算,舱驾融合方案相比于传统分立式架构,可以实现整车约30%降本,同时在单芯片基础上的灵活扩展,可以满足更高阶智能化的功能拓展需求。
此前,德赛西威对外表示,高速NOA场景可以用8775舱驾一体增加4D毫米波雷达融合解决,并且4D高性能雷达点云通过和图像进行前融合,AI感知能力解决特殊场景。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基于单颗8775开发的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方案,芯片成本和传统的舱驾双芯片“高通8155+8620”组合,低约15%。
而,燃油车存量市场依然可观。
10月17日,博世宣布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完成量产交付,已获捷途、北汽、东风等车企的十余款车型定点。基于征程6E/M打造,能够实现高速领航辅助等功能。而这套系统的一大亮点是可以适配燃油车型。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辅助驾驶系统方案龙头,博世相关负责人此前也在公开场合直言,“从技术角度而言,燃油车实现中高阶智驾完全可行。”但,燃油车机械件的复杂,非常考验智驾系统的操控能力。
而今年以来,包括大众、吉利、奇瑞等品牌旗下的燃油车型都在加码智能化升级。9月29日,上汽大众正式迎来Pro家族2026款的上市,首发搭载与卓驭联合开发的增强驾驶辅助系统,首次支持端到端高快NOA功能。
几乎是同一时间,大众集团旗下豪华品牌—奥迪,则是选择华为乾崑智驾方案上车。同样,双方基于E³ 1.2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在燃油车上构建与电动车同级的智能驾驶硬件基础,解决了动力协同、供电稳定等问题。
此外,吉利最新推出的中国星全新东方曜系列星越L(图片|配置|询价)和星瑞两款燃油车,也首次搭载千里浩瀚H3智驾方案。而奇瑞也同样提出了“油电同智”战略,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让超过30款燃油车型搭载“猎鹰智驾”系统。
而从搭载率来看,新能源车型高速NOA的标配率已经接近40%,相对应的燃油车高速NOA的标配率不到2%。巨大的差距,也为市场注入潜在想象空间。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中长期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分化格局,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径将基本形成4:3:3的市场格局。其中,燃油车赛道无疑是智能化升级争夺的新增量。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标配入门级组合辅助驾驶(不含NOA)交付同比下滑2.02%,其中,三季度更是同比大幅下滑15.74%。
这也进一步凸显高速NOA在未来几年的市场主力地位。而城区NOA、L3则是拉开车型竞争力。
作者:高工观察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