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刚刚交出的2025财年半年报,像一份充满矛盾的手术报告——一边在全球市场忍着转型的阵痛,另一边却在中国市场悄悄插上了呼吸机。
成本砍出来的“韧性”
表面看,日产这半年成绩单确实展现了一家老牌车企的求生本能。148万辆的全球销量和5.6万亿日元的营收背后,最亮眼的是那把成本手术刀。从内部征集4500个节省点子,到预计创造2000亿日元的可变成本节约,再到固定成本削减超过800亿日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日产的断腕决心。
最绝的一招是卖掉横滨总部大楼再回租——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索尼的类似操作。日系企业似乎都深谙此道:既要拿到现金续命,又要保住面子不失。这种财务操作确实立竿见影,加上手头握着的3.6万亿日元流动性资金,让日产在寒冬里有了足够的棉被。

三大引擎的动力疑虑
总裁伊凡·埃斯皮诺萨说的三大引擎——成本控制、产品市场重新定义、合作深化,听起来很美,但细看却让人心生疑虑。成本控制终究有极限,当所有能砍的成本都砍完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产品重新定义谈何容易,一家有着深厚传统的车企要转身,远比新势力困难得多。

而合作深化,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日产选择了与华为联手。天籁搭载鸿蒙座舱,成了全球首款搭载华为系统的燃油车。这种合作看似双赢,却也让人捏把汗:在智能化这条必争之路上,日产是否正在逐渐失去灵魂?
中国的双重角色
中国市场对日产来说,早已不是简单的销售市场。进博会上亮相的N7纯电轿车,一个月交付破万,创造了合资纯电车型的纪录;N6插电混动、锋坦PHEV皮卡,这些“首款”产品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日产在中国的研发体系正在反哺全球。

新成立的日产进出口(广州)公司更是意味深长。外资车企首个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这个标签背后是一个战略转折——中国从日产的制造车间,变成了研发中心和出口基地。N7和锋坦将作为首批出口车型,开启“中国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新模式。
这种转变来得既及时又残酷。及时的是,日产终于找到了在电动化时代突围的捷径;残酷的是,这条路意味着日产必须承认,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掌握了话语权。
沉默的危机
然而,在这片看似光明的前景下,危机正在沉默中酝酿。当日产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其全球技术体系是否会逐渐空心化?当“中国定义、中国研发”的产品走向世界,日产的全球品牌形象将如何重塑?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竞争已呈红海的中国市场,日产这些新品能否持续火爆?N7的首战告捷令人鼓舞,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曾经辉煌的合资品牌一个个倒下,日产能否凭借这套“中国方案”守住阵地,还是未知数。
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日产的转型路径代表了一个趋势: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下,正在从“全球技术,本地适配”转向“本地创新,全球输出”。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汽车产业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当日产依靠中国的研发能力打造全球产品,当鸿蒙系统装进天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救,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这种模式能否成为合资车企的范本,还是特定时期的特例?
日产把赌注压在了中国,这个选择是对是错,可能需要三年后才能见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曾经的老师现在不得不向学生取经,这种角色转换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身处其中者才能体会。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中,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日产的今天,会不会是其他传统车企的明天?当“中国方案”成为全球策略的核心,汽车产业的未来正在被重新书写。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