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在前三个季度全球卖出超过21万辆车,比去年减少6%,在中国市场表现更差,只售出3万多辆,下降26%,回顾2021年能卖到9.5万辆,现在不到当时一半,利润也大幅下滑,前三季度仅赚4000万欧元,而去年同期为几十亿,第三季度直接亏损近10亿欧元。
保时捷面对的问题不只是电动车冲击,过去人们选择这个品牌,看重的是德国工艺和排队等车的身份感,现在年轻消费者买车时,更关心车机系统是否好用,导航准不准,充电速度快不快,像鸿蒙座舱、800V快充这些技术,保时捷都没有跟上,用户觉得花大价钱买一辆显得老派的车,不太值得。
经销商那边情况很乱,2024年有经销商集体抗议,说总部硬压销量,逼着他们打折卖货,结果终端优惠最高到40%,Macan、Taycan、卡宴都在打价格战,品牌形象被自己人搞垮了,这不是短期的销售问题,是整个体系跟不上市场节奏。
奔驰自己搞研发,还投资了Momenta,宝马选择与斑马智行合作,奥迪直接采用了华为ADS 3.0系统,保时捷坚持自主开发,并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组建了三百人的团队,专门进行本土化研发,但首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车机系统要到2026年年中才能推出,到那时小米、蔚来和华为已经培养起了用户的用车习惯。

保时捷坚持自己做这件事让人想不通,比亚迪的智能座舱团队有上万人,小鹏汽车也有五千多人,保时捷只用三百人做产品,难度确实很大,德国工程师设计的交互方式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语音助手反应偏慢,地图更新不够快,手机日历不能和APP同步,这些问题靠德国制造的口碑也解决不了。
还有几件事大家说得不多,欧洲那边进口关税涨了,电池成本一直很高,公司内部调整也得花不少钱,这些都是眼前的压力,但真正让人头疼的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变了,2025年的豪华车已经分成两拨,一边是传统品牌靠着合作勉强维持,另一边是新势力用整套服务留住用户,保时捷卡在中间,既没有找到合作伙伴,也没有彻底转型。
现在它还没和百度、商汤、大疆车载这些公司建立合作,仍然坚持技术自主的路线,听起来很有决心,但实际情况是用户不会等待三年时间,到了2026年如果车机系统还是出现卡顿问题,生态功能各自独立,系统功能跟不上发展,那么所谓的改善就只能算作自我安慰了。
我身边的朋友本来打算买保时捷Taycan,后来选了蔚来ET9或者问界M9,他们觉得车机好用,语音听话,充电也方便,虽然喜欢保时捷,但花一样的钱买不到现在这样的体验,如今豪华车不是开出去有面子,而是坐进去舒服、用起来顺手。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在11月5号启动,可以说他们开始行动了,但是动作还是太慢,市场可不会等着你,2026年他们要推出的那个原生系统,关键得看它能不能解决用户最头疼的那些问题,如果到时候还是老样子,那这次所谓的突围,可能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挣扎而已。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