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5年上半年车险市场报告一出炉,就引发了热议:全国车损险投保率仅58%,也就是说每10个车主里,就有4个没买车损险。这可不是保险公司的天要塌了,而是车主们结合自己的用车情况、车辆价值算过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开老车、低价车的车主,放弃车损险的比例更高。看似反常的现象背后,藏着大家实实在在的考量。
首先得说清楚,车损险到底保什么。2020年车险改革后,车损险的保障范围其实扩大了,像之前单独投保的涉水险、玻璃险、不计免赔险等都并入了主险里。简单说,不管是车辆碰撞、倾覆,还是遭遇暴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只要在免责范围内,保险公司都会赔。但要注意,全车盗抢才在保障内,要是只丢了车轱辘、发动机这类零件,车损险是不赔的。明确保障范围,才能明白该不该买。
老车车主放弃车损险,核心是“性价比太低”。一辆开了五六年以上的车,折旧后残值可能只剩两三万,可每年的车损险保费还要一两千。万一出了小事故,维修费用也就几百上千,自己掏腰包也不心疼;要是出了大事故,车辆直接报废,保险公司也只按车辆残值赔付,可能还不够当年的保费和第二年的保费上浮金额。这么一算,很多老车车主觉得没必要花这笔“冤枉钱”,不如把钱省下来做保养。
低价车车主不买车损险,逻辑和老车车主类似。现在很多入门级代步车落地价才五六万,甚至更低,每年的车损险保费占车价的比例不低。这类车主大多是城市通勤代步,开得慢、路线固定,事故风险本身就小。就算偶尔有小刮小蹭,维修费用也就几百块,积累几年的保费,足够覆盖多次维修成本。对他们来说,车损险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还有些车主不买车损险,是因为用车场景太安全。比如有些人只有周末才开车,平时都靠公共交通,一年行驶里程才几千公里,而且大多在郊区或路况好的路段行驶,碰撞、事故的概率极低。还有些车主有固定车位,停车环境安全,不用担心车辆被刮蹭、被盗或遭遇自然灾害。这种情况下,很多车主会觉得车损险的实用性不强,自然就选择不买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车损险就没用了,有些情况反而必须买。比如新买的中高端车,车价高、维修成本贵,随便一次碰撞维修可能就要几万块,这时车损险就能起到关键作用。还有刚拿驾照的新手司机,驾驶技术还不熟练,事故风险相对较高,买上车损险能多一份保障,也能少点心理压力。另外,经常跑长途、走山路或暴雨、泥石流多发地区的车主,面临的意外风险更大,车损险也值得投保。
很多车主其实对车损险有误解,觉得“买了就该全赔”,没达到预期就觉得不划算。比如有些车主以为车损险能赔车内物品丢失、轮胎单独损坏,其实这些都不在保障范围内。还有人出了事故后没及时报案、没保留现场,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定损,最后没法理赔,就觉得车损险“没用”。其实只要弄清条款、遵守流程,车损险在该发挥作用时一点不含糊。
车险市场的这一变化,也倒逼保险公司做出调整。以前车损险条款复杂、理赔流程繁琐,让不少车主有怨言。现在随着投保率下降,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开始简化理赔流程,推出线上定损、快速赔付等服务,还会根据车主的用车习惯、驾驶记录制定个性化保费,让风险低的车主能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这种良性互动,才能让车险市场更健康。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买车损险不代表可以裸奔上路。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交强险是必须买的,这是法律规定的底线。除此之外,第三者责任险建议大家一定要买足,现在路上豪车多、人员密集,万一发生严重事故,交强险的赔偿额度远远不够,三百万甚至五百万保额的三者险,能帮车主规避大额赔偿风险,保费也就几百块,性价比很高。
车主们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也说明大家对保险的认知在提升。以前买车险可能跟着销售推荐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现在更愿意结合自身情况做判断,不再盲目跟风。这是好事,保险的本质就是转移风险,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自己才好。花最少的钱,转移最大的风险,才是买保险的核心逻辑。
车损险投保率下降,不是保险行业不行了,而是市场更成熟、消费者更理性的体现。保险公司需要推出更灵活、更透明的产品和服务,车主则需要根据自己的车辆情况、用车场景做出合理选择,既不盲目投保造成浪费,也不刻意规避必要的风险。
你有没有买车损险?是觉得车损险实用,还是觉得没必要花这笔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和理由。
Copyright © 2025 樱桃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